第7章 大肚能容天下事:寬容的故事(3)(2 / 2)

吳味道知道罪責難逃,進京趕考的事將成黃粱一夢。蘇軾乃讀書人出身,不僅胸懷雅量,且豁達大度,麵對這位苦讀詩書而冒名省財赴考的窮書生,他不但沒有責罰,還將棉紗依價折合成銀兩付給吳味道,親筆題寫自己的姓名官銜和弟弟蘇轍在京師的詳細地址,換下包袱上的舊封,以示托送。然後囑咐吳味道,抓緊時間赴京趕考,並祝他高中。後來,吳味道果然高中,特致信感念蘇軾的寬容之恩。

先生點評: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懂得寬容,才不會對自私、虛偽、嫉妒、狂傲感到失望,才會因宏大的氣量感受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快樂。

知識拓展:

黃粱一夢

相傳唐朝時期,一為名叫呂翁的道士因事要去邯鄲,路上巧遇一名姓盧的書生。盧生渴望得到榮華富貴,呂翁一番勸解不見成效,便讓盧生在他的枕頭上睡覺,讓他在夢中得到榮華富貴。盧生在夢裏曆經大起大落,最後在榮華富貴中度過晚年。盧生做完夢後醒來,發現店主人蒸的黃米飯還沒有熟。黃粱一夢用來比喻榮華富貴如夢一場,短促而虛幻。

六尺巷

清朝初年,安徽桐城出了許多人才。有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張廷玉大學士,還有他的父親即康熙時的文華殿大學士張英。

張家的人非常和氣,從不與人爭吵,人丁興旺,備受朝廷器重。張家對鄰裏也非常友善,在當地有一個“六尺巷”的故事,說的就是他和鄰居家和睦相處的事。

張英家的鄰居姓葉,也是一位官員。這一年葉家要翻造新房,在重新打地基時,把他們家的地基向張家這邊移了三尺。

張英的夫人聽家人說鄰家強占她家地基,便去實地察看,鄰家果真是向自己家移了三尺。張夫人很生氣,就寫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京,向在朝中任大學士(相當於宰相)的丈夫張英報告此事,要丈夫出麵解決。

張英見家裏來人,一問是與鄰居爭地界的事。就寫了一封回信,讓家人帶回交給夫人。夫人拆開信,隻見是一首詩:

“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夫人看完信大失所望,回信不但不想辦法爭回三尺地基,反而要讓,心裏難免生氣,但後來一想,丈夫說的話有道理。自己丈夫的官比鄰居大,如果要這三尺地基,難免被人家認為以勢壓人;再說,自家的院子也很大,少了三尺也無大礙;更重要的是鄰裏之間要和睦,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於是,聽取了丈夫的勸導,不再提這件事,把院牆後退了三尺。

看到張家主動退讓了三尺,鄰居自覺慚愧,也將牆根後退三尺,就有了一條“六尺巷”。

先生點評:

寬容和忍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和劑,生活中的矛盾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對對方的寬容,實際上也是對自己的寬容,因為寬容了對方之後,自己也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知識拓展:

張廷玉配享太廟

按照雍正皇帝的遺詔,張廷玉死後其神位可以安放在太廟的前殿西廡,接受皇帝每年一次的祭祀。整個清朝的曆史中,漢大臣以功臣配享太廟的,唯張廷玉一人而已,這是清朝曆代皇帝對漢大臣給予的唯一一次最高禮遇和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