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夏戰爭中,狄青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由於狄青勇猛善戰,屢建奇功,所以升遷很快,幾年之間,曆任泰州刺史、惠州團練使、馬軍副都指揮使等。皇祐四年(1052年)六月,出任樞密副使。同年,狄青率兵剿滅了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的叛亂。班師還朝以後,狄青被任命為樞密使,做了最高軍事長官,但也因此遭到別人的嫉恨和猜疑。後來,狄青鬱鬱而死,終年49歲。
宰相肚裏能撐船
王安石當上宰相後,納了個妾,名叫姣娘。嬌娘年方十八,既有美貌,又精通琴棋書畫,因此深得王安石喜愛。但王安石整天忙於處理政務,慢慢的,就把姣娘冷落了。
姣娘獨守空房,難免會寂寞,於是,她和一個仆人產生了感情。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王安石那裏,他頓時大怒,並想出一個辦法來懲罰他們。一天,他謊稱上朝,實際上是悄悄藏在家中。夜裏,姣娘和仆人在房裏說一些很親密的話,王安石氣得直發抖。他準備踹門進去,把仆人和姣娘揪出來問罪。就在這個緊要關頭,“忍”字給他當頭一棒,讓他冷靜下來。他想:自己身為堂堂宰相,為了一個小妾大動肝火,實在是不明智,於是他把這口氣咽了下去。走到大院的時候,他一不留神撞到了一棵大樹上,一抬頭,見樹上有個鳥窩。他心生一計,拿了竹竿把鳥窩一捅,窩裏的鳥受了驚嚇,叫了幾聲。屋裏的仆人聽到鳥叫聲,慌慌張張地逃走了。
很快,中秋節到了,王安石邀請姣娘賞月。在宴席上,王安石趁著酒勁,做詩一首:“日出東來還轉東,烏鴉不叫竹竿捅。鮮花摟著棉蠶睡,撇下幹薑門外聽。”意思是說,姣娘你和仆人背著我談情說愛,我捅了鳥窩才走,你不知道,我一直在門外聽著。
姣娘知道自己和仆人的事已經被王安石察覺了,就跪在他麵前,也題詩一首:“日出東來轉正南,你說這話夠一年,大人莫見小人怪,宰相肚裏能撐船。”意思是說,你冷落我那麼長時間,也別怪我;再說,你是個宰相,應該寬宏大量,不計較我們這些小人物的過錯。
王安石仔細想想,自己都五六十歲的老人了,而姣娘正是青春年少,和仆人的事也不能全怪她。過了中秋,王安石給了姣娘一些銀兩,讓她和仆人成親,遠走他鄉。這件事被人們知道後,大家都誇王安石大度,更加佩服他了。
先生點評:
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寬容是消除矛盾的有效方法,遇到傷害,最高明的辦法不是報複,而是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如果我們對任何事情都采取“以牙還牙”的方式來解決,那麼整個世界將會失去色彩。
知識拓展: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針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以富國強兵為目的而掀起的一場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原則,頒布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並推行保甲法和將兵法以強兵。變法對於增加國家收入有著積極作用,但因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蘇軾寬容書生
宋代的蘇軾是一位頗有雅量之人。他任杭州知州時,曾審過一個案子,被審的人犯姓吳名味道,被查出私售棉紗,偷稅漏稅。吳味道被押上堂,蘇軾見他身背一個大包袱,貼有封紙,上麵寫著:杭州通判蘇軾送京師蘇侍郎。蘇侍郎即蘇軾在京城官居侍郎的弟弟蘇轍,封紙上沒有寫明蘇轍的具體地址。
蘇軾時任杭州知州,通判是他10多年前在杭州的職務,且蘇軾從未托人帶物品給他的弟弟。很明顯,吳味道是假冒他的名義行欺騙之事。當吳味道得知堂上坐的正是蘇軾時,當即嚇得瑟瑟發抖,惶惶中隻好招供。他說自己是個窮書生,雖苦讀詩書,但屢考不中。好不容易州試中榜,有了進京赴考的機會,卻沒有路費。鄉人可憐他,為他捐了一些銀兩和棉紗,他一並帶上,打算將棉紗帶到京城換些銀兩用。但販運棉紗是要納稅的,若路上所經之處一一納稅,到京城就剩下不到一半了。於是,他便假借蘇軾給京城做侍郎的弟弟送物品的名義行事。他認為蘇氏兄弟名聲大,在路上容易蒙混過關,不必納稅。未想到路過杭州便被查出,而且落入蘇軾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