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人懷疑:這些死刑犯被釋放後,還會回來嗎?放出去的犯人就像逃離籠子的鳥,讓他們再回到籠子裏幾乎是不可能的;況且這些人還是被判處死刑的人,好不容易有偷生的機會,沒有人會傻到回來受死的。
貞觀七年(633年),這390個死刑犯,在沒有人帶領,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都按時從全國各地返回京城,沒有一個逃跑或隱藏。
唐太宗沒有對這些被釋放的死刑犯采取任何強製措施,是源於對這些死刑犯的信任;而這390個死刑犯在沒有強製措施的情況下,又都按時回來聽候發落。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唐太宗的信任。
最終,太宗宣布赦免這390個死刑犯。
先生點評: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麵的,你不信任別人,別人自然也不會信任你。有的人終其一生也沒有信任過任何人,有的人一生也沒有被任何人信任過,這都是人生的遺憾。其實贏得他人的信任很簡單,那就是先信任他人。
知識拓展:
聖旨
聖旨是中國封建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是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征。聖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聖旨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有著嚴格的區分,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聖旨的官員官銜越高。
宋濂還書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十分喜歡讀書,家裏沒錢買書,隻好向別人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歸還,從不違約,即使沒有看完也會還給人家,因此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宋濂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隻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天氣非常寒冷。
宋濂的母親心疼地說:“孩子,都半夜了,那麼寒冷,天亮了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著看這書。你跟人家說,晚一天還回去,說不定人家就答應了。”
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著這本書看,到期限就要還。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呢。做人一定要講信用,即使看不完也要還回去。”說完,他繼續抄書,終於按時將書還給了別人。
還有一次,宋濂要去拜訪老師,並約好了見麵的日期。誰知出發那天竟然下起了鵝毛大雪,道路非常難走。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呢?再說,老師那裏早已經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怎抵得住深山的嚴寒啊!”
宋濂說:“娘,今日不出發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我不能不講信用。”
就這樣,宋濂冒著大雪上路了。當宋濂趕到老師家裏時,老師感動地稱讚他說:“年輕人,守信好學,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一個人說講信用容易,但做到信用二字就難了,你不僅說到了,而且還做到了,將來必有大出息!”
果然,宋濂後來成為一代大儒,並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重用。
先生點評:
一個人的成敗,源於我們內心的誠與敬。如果連守信用都做不到,這樣的人是不會有所成就的。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中庸》雲:“不誠無物。”如果沒有誠信,就很難取得成就。
知識拓展:
太史公宋濂
宋濂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國,朝廷禮樂製度多為宋濂製定,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各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