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無信不立:信的故事(2)(2 / 3)

曹操割發嚴守軍令的事很快在全軍傳開了,全軍上下,個個敬畏,人人遵守軍令,無一敢違犯。當時,在曹操的屯田基地——許昌,軍民共同發展農業,保護莊稼,使被戰亂破壞的農業生產漸漸恢複並發展起來。這為曹操打敗群雄,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先生點評:

成大事者,先要有大德行。隻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真正獲得別人的信任,才能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記住:要想成功,必須要先建立你的誠信。

知識拓展:

屯田製

屯田製是由曹操所創立的土地製度,是指利用士兵和農民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養和稅糧。東漢末年,戰亂不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糧食短缺,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納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都(今河南許昌)附近進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無主和荒蕪的土地。屯田製分為軍屯和民屯。曹魏屯田對安置流民,開墾荒地,恢複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曹操統一北方創造了物質條件。

陳策追騾

一天,陳策在集市買了一匹騾子。這匹騾子很精壯,毛色發亮,喜得陳策連聲說:“好騾,好騾!”但奇怪的是,隻要鞍一上騾背,它就發怒暴躁蹦跳。“這是一匹傷鞍的騾,原主人的虐待使得它暴躁不安。”陳策說。

鄰居勸他把騾子賣掉,可陳策不忍心這樣做,自己受了欺騙就算了,他不願欺騙別人。兒子堅持要把騾子賣掉,但都被陳策製止了。於是兒子瞞著父親,找到一個馬販子,希望馬販子能把騾子賣掉。馬販子說:“誰都知道你父親的脾氣,他要是知道了怎麼辦?”陳策的兒子說:“沒事,一切後果我負責!”

機會終於來了。一個路過南城的官人的馬死了,便來到騾馬市場,想再買一匹。馬販子看見了他,上前說:“有一匹上好的騾子,因為負重時受了點傷,把背磨破了,主人要趕生意,急著把它賣了,你要不要看看?”

官人看見騾子精壯,毛色發亮,連聲誇:“好騾,好騾。”官人和當時的陳策一樣,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陳策後來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可當時那官人早已離開南城五天了。

陳策騎上馬,沿官道追。曉行夜宿,沿路打聽。他花了兩天時間,終於趕上了那個官人。

陳策向官人行禮,說:“這是一匹傷鞍的騾子,不能負重。”官人疑心他舍不得這精壯的騾子,要反悔,就說:“傷鞍的騾子我也要。”

陳策解下自己的馬鞍,遞給官人,說:“不信,你試試。”官人說:“我不試。”陳策歎一口氣:“我以誠待你,你卻疑我欺詐,既然如此,我在家等你。”說完,策馬回家了。

不久,官人返回了南城,他找到了陳策,說:“我來並不是為了討回銀兩,而是特為謝罪而來。你待我以至誠,我竟然懷疑你。哎,慚愧呀!”

事後,陳策教育他的兒子說:“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為了個人利益而放棄誠實。那些常為一己之利而做出不誠實之事的人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

先生點評:

在我們對別人不誠實時,可能會獲得暫時的回報,但我們不可能終生活在自欺欺人之中,所以我們要誠實地對待別人,這樣對方才能誠實地對待我們。

知識拓展:

騾子

騾子是馬和驢交配產下的後代,分為驢騾和馬騾。公驢和母馬交配,生下的叫“馬騾”;公馬和母驢交配,生下的叫“驢騾”。騾個兒大,具有驢的負重能力和抵抗能力,還有馬的靈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是一般情況下,騾子沒有生育能力。

唐太宗與囚徒的約定

貞觀六年年末(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京城的複核案件。太宗看到有30多個犯人被判了死刑,心生憐憫,於是下了一道聖旨:把他們統統放回家,讓他們和家人團聚,第二年的秋天回京城執行死刑。接著,太宗又下了一道命令:把全國的所有死刑犯都放回去,一年後到京城一起問斬。結果,全國共有390個死刑犯被放回家去了。

這兩道聖旨,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也就是說,沒有獄吏跟著,也沒有官府監視。這390個死刑犯,個個都是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亡命之徒,現在居然可以就這樣大搖大擺地回到家裏享受一年的自由時光。不但死刑犯不相信這是真的,就連朝中的大臣也不免納悶:皇上為什麼要這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