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8)(3 / 3)

9.講法的構圖

凡是平麵的造型藝術都很講究構圖。“美在和諧”,構圖是否完美、是否使人賞心悅目,關鍵在於整體是否和諧。書法的講法同繪畫的構圖一樣,它們的基本法則就是均衡兩字。它像中國民間的“老秤”,秤盤上的分量重了,秤砣離秤心就遠了;秤盤上的分量輕了,秤砣離秤心就近了。這裏重量與距離保持一定的關係,“老秤”就得到了均衡。這裏的均衡,不隻是平衡和對稱,還包含著統一的意思;唯其如此,畫麵才有變化、才有趣味、才和諧。

書法的表現對象是文字,而文字是表達語言的工具,構圖就不能不受到文字內容的順序的限製,所以書法的構圖就不能像繪畫那樣隨便。但是可以就書寫的紙張的具體形製,通過文字的縱橫組合、分間布白,求得構圖的均衡,來展現書法的特有的講法美。

傳統的書法形製是按照紙張的大小以及建築空間的位置來定的,因為有一定的尺寸和形狀,便於裝裱成幅,所以叫幅式。常見的幅式有中堂、條幅、橫披、鬥方、冊頁、題額、手卷、對聯、扇麵等。構圖就是根據這些不同幅式的形製來組織和安排筆墨文字的。隻有因地製宜,才能相得益彰;隻有構圖均衡,才能講法和諧。

書體與材料

篆書

篆書體係較複雜,一般分為大、小篆。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均屬大篆,秦篆屬於小篆。

(1)甲骨文:篆書是最早產生的字體,我們現在所能見到最早的篆書是殷、周時期的甲骨文。其中更多的是殷代甲骨,它是刻在龜甲(主要是腹甲)和獸骨(多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甲骨文的產生,標誌著生產力的發展。殷代青銅器的大量使用,為甲骨文提供了鋒利的刻刀。所刻文字筆畫直勁、纖麗。從已發現的十幾萬片甲骨中看,除直接刀刻外,也有先書後刻的痕跡,說明那時已經產生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書寫工具。並從漏刻的筆畫中得知當時甲骨上刻字是先直後橫。從其文字內容來看屬於古卜文字,所以甲骨文又稱“卜文”。因為是刀刻的,所以也稱。“契文”或“殷契”。因為它首先出土於殷墟(今河南安陽縣小屯村),所以又叫“殷墟文字”雖然它是現在所能看到最早的已成體係的漢文字,但出土卻最晚;1899年才開始發現。其後又在陝西周原、山西洪趙坊堆等地發現了周代甲骨。

甲骨文是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已形成漢字體係的實物資料,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書法史的一部分重要依據。

(2)金文(又稱鍾·鼎文):殷商是繼夏之後的第二個奴隸製國家,不僅農業、畜牧業有很大發展,青銅器的製造業也相當發達,當時由銅、錫、鉛按一定比例配合冶煉出來的青銅比純銅更為堅實耐用。商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很少。所以研究“金文”一般以西周為代表,因周代不僅青銅器製造技術更臻完善,裝飾花紋精於商代,一般銘文字數一也大大增加。多者如《毛公鼎》達497字,《散氏盤》達357字。二者皆屬西周後期的青銅器,從其書法藝術水平來看,也較商代甲骨、金文有了明顯進步。如《毛公鼎》上的金文不僅筆法精嚴,且行氣流暢磅礴。《散氏盤》上的金文,體勢瑰麗,茂美厚重,粗放質樸,變化豐富。總的來看,金文因經過範鑄,比甲骨文的筆畫渾厚粗壯,且有日趨規範整齊的傾向。

(3)籀文:是周代大篆規範化的產物,鑒於殷甲骨和周金文,一直存在著寫法不統一,不規範的情況,周宣王中興之際,搞了我國書法史的第一次文字規範化,並有史籀大篆十五篇傳世,後人已不得見,隻能從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見其遺文。多因過於追求均衡、對稱而不避筆畫、結構的繁複。在傳世的青銅器中,《虢季子白盤》、《秦公鍾》等銘文近之。論大篆者,也有的籀文、金文不分,統稱為“古籀”。

(4)石鼓文:秦以前的大篆石刻,隻有石鼓文可信。從書體來看,屬於籀文體係,也可以視為籀文和秦小篆之間承先啟後的書體,從其文字內容來看,為記載秦之先世遊獵之四言詩,因此又名“獵碣”。該鼓共十麵,唐初在陝西雍縣之三疇原發現。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中一麵,文字已剝落殆盡,其他鼓也多有殘損。但因是我國現存之最早文字石刻,至為珍貴,又因其遒麗端樸,學篆書者,也往往兼習或專攻。

(5)六國古文:為戰國時期異於籀文體係的文字。盡管周王室想統一大篆搞了籀文,一度使用過籀文的僅限於成周一帶或尚能尊周的某些諸侯王國及曾占領成周地區的先秦。至於齊、楚、吳等地區的書風,則多與籀文迥異,到了戰國時期,諸侯異政,文字更不統一。這種既不同於籀文、又不同於後來秦小篆的戰國文字,後人稱之為“六國古文”或簡稱“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