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篆:是秦代篆書。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適應其政治經濟集中統一的局麵,還實行了統一度量衡以及“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所謂“書同文”,即進行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二次文字改革,也是篆書的第二次規範化和統一化。但這次更突出的特點是簡化,即以周代的籀文為基礎,保留其筆劃、結構較為簡單的字,簡化其筆劃和結構繁複的字,正如《說文解字·敘》所說:“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是也。”從小篆的審美原則來看,與籀文、石鼓文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以筆劃遒勁、圓轉、婉麗、平穩、端正、均衡、對稱為主,其傳世的代表作是《泰山》、《峰山》、《琅琊台》等刻石,傳為李斯所書。唐代繼李斯之風格者有李陽冰,其代表作有《三墳記》、《城隍廟碑》、《謙卦碑》。清代鄧石如、吳熙載等人在此基礎上略有風格變化。
篆書的格式布局
(1)講法格式
篆書的講法格式和行、草書相比,相對地要簡單些,尤其是小篆,和楷書、隸書有不少共同之處,如平整勻齊,橫豎成行。但甲骨、大篆則不盡然,要豐富複雜些,因為它們的年代太久遠,字形太古老,又是刻在或鑄在不同形狀的骨片或銅器上的,不像平正的紙上好安排,因此,講法布局也不盡相同。
①字距與行距一致。這種格式形成較早,主要是唐以前至秦代的作品,它與楷書的講法相近,即平正整齊,橫豎成行,行距與間距基本相等。這種講法,又分有界格和無界格兩種。無界格的篆書講法在書寫時一般將紙輕輕折出相等的間距或在紙下襯格即可,但有界格這種講法則必須在書寫前在紙上打出大小相等的規範格子,使格與字融為一體,它的特點是茂密厚重。
②字距寬,行距相對小,這種講法特點是瀟灑清麗。
③字距與行距均等。這種講法布局的特點,在排列上比較鬆散,但整個布局卻能給人一種字穩疏朗的感覺。
(2)布局要求
由於篆書有大小篆之分,布局要求也不一樣。小篆基本上以排列整齊為主要要求,大篆除了可以排列整齊外,更多的是采用有行無列的講法形式,因此,錯落參差是其主要的布局方法。
①量格定字,平整一致
小篆要求美觀整潔,寫小篆最好折格式打格、襯格。因為任何高明的書家,書寫字數較多的作品,如無格線限製,是很難做到絕對橫豎成行的。小篆一般是長方形(也有少數寫方篆或扁篆的),所以打長方格較好,可根據各個人的喜好及追求的風格流派,選定長短的比例,一般為三分之二,也有拉長為二分之一的,上下之間的距離稍寬一些,可打成或折成雙線,寫熟了單線也可以。
②參差錯落,統一自然
小篆中的草篆采用這種布局方法,有行而無列,通篇布局講究自然生動,錯落有致,這在大篆特別是在甲骨文、金文字中表現得更為痛快淋漓。大篆字體不像小篆那樣齊整勻稱,而是較為放縱,金文的字形,大小錯落,繁簡懸殊。因此,大篆書寫起來更加自由,可以像行草那樣根據字的形體特點和字的關係隨意抒發,布局也要求以疏放自然、參差錯落為主,但這種錯落是在一定的規矩範圍中進行的,整幅作品的布局要做到統一,有呼應,有顧盼。如果一味地放縱,就會忽略統一的整體效果,那就隻會使布局顯得雜亂無講。
③長短得宜,莊重嚴肅
篆書作品的書寫時,一般要注意將短形字拉長,把長形字縮短,否則就容易使作品失去美的平衡和嚴肅性。在書寫篆書作品時,一定不能大篆小篆同時出現在一幅作品中。
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唐隸”之分。
前人有“大小二篆生八分”之說。這句話應當怎樣理解呢?從出土的戰國文物、秦簡、漢簡及東漢碑刻來看,隸書實濫觴於周,產生於秦,發展於西漢,成熟並盛行於東漢。
周代通行大篆的時候,無論鑄於鍾鼎、刻於石鼓,或手抄經書,都是比較規範的。但應當承認,還有在民間或下層官吏(徒隸)中流行著的另外一種手寫體大篆,寫起來比較隨意便捷,多用於竹帛。所謂程邈造隸書,可能是他首先受這種手寫體大篆的啟發,整理了3000隸書字獻給秦始皇,秦始皇認為可以輔佐小篆用於一般行文,因此後人又稱之為“佐書”或“左書”。而這時的隸書仍帶有濃厚的篆意,後人稱之為秦隸。西漢時隸書應用更為廣泛,後人可見於大量出土之竹木簡,除仍有不同程度的篆意外,其布勢更趨方匾,圓轉筆勢也多為方折所代替,偏旁部首已部分楷化,並逐漸出現了極為隨意的波磔。它們與秦隸一脈相承,都可移之為古隸。至東漢時期,進一步形成了典型的漢隸風格;盡管流派紛呈,其共同特點是蠶頭雁尾和八分相背之勢。
傳世的著名漢碑有《禮器》《史晨》《華山》、《乙瑛》、《張遷》、《衡方》、《石門頌》等碑或摩崖石刻。它們各有風格,都可作為學習隸書的範本。
“唐隸”雖也不乏精品,但一般認為過於整齊一致,乃屬隸書之末流。清人如鄭籃、鄧石如、伊秉綬之隸書,能人古出新,還較有藝術價值。隸書的格式布局(1)講法格式隸書的講法格式主要有兩類,第一類為縱有行、橫有列,第二類是縱有行、橫無列。根據其字距和行距的特點可分為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