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說的和《州誌》所說就有矛盾,可能是纂修《霍山縣誌》的人考慮:如茶生產得多,則所擔負的稅負和貢茶也要相應增多,所以說出“六安……產茶實浮於霍”的話,實際上,《州誌》說的情況,還是符合實際的。
5.蘄州
蘄州,是唐代的名茶產地之一。唐李肇《國史補》說:“蘄州有蘄門團黃”。到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集解”裏,當談到唐代“楚之茶”時,也舉出蘄州蘄門之團黃,這就說明這種茶也是一種派傳已久的名茶。
另據清鹹豐《蘄州誌》(1852年)說:
“土產雲霧茶,出仙人台,味最佳,諸茶莫及。”
黃梅縣,相當今湖北黃梅縣地。據清順治《黃梅縣誌》(1660年)說:
“……距縣七十裏,更上日紫雲山……及造其巔,坦夷寬曠,東西環拱……峰頂僧人每年植茶,名紫雲茶。”
6.黃州
黃州在唐代以前就是一個有名的茶產地,州屬的黃岡,又是一個采造貢茶的地方。到了宋代,黃岡依舊有茶入貢,王禹僻的《茶園十二韻》便是吟詠黃岡園裏的貢茶的。今節引該濤的一些詩句如下:
“勤王修歲貢,晚駕過郊原;蔽芾餘千本,青蔥共一園……舌小侔黃雀,毛獰摘綠猿……緘滕防遠道,進獻趁頭番……”
州屬麻城縣,相當今湖北麻城縣地。
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曾有麻城山原出茶的記載,北宋仁宗年間(1023年前後),在麻城一地所買的茶,竟達二十八萬四千餘斤。到了清代,麻城仍是一個產茶地方,據清光緒《麻城縣誌》(1876年)說:
“黃蘖山,在縣東北九十五裏,上產茶。”
又據民國《麻城縣誌續編》(1935年)說:
“……麻城產茶之山不一,以龜峰為最佳,山麓附近各地出產亦旺,而品稍遜……他如天台山、壘峰山,覆鍾尖處所產均美……”
現已在麻城龜峰山海拔600—800米的東南溝、龜尾、柿坪山一帶創製出特種綠茶——龜山岩綠。
(三)漸西茶區
1.湖州
湖州在唐代以前就是一個很有名的名茶產地。據《七之事》引南朝宋山謙之《吳興記》說:“烏程縣西二十裏有溫山,出禦荈。”上講中曾談到烏程縣所出的禦荈,甚至可以上溯到三國吳孫皓的時代,可見湖州產茶,是由來已久的。唐代湖州的顧渚紫筍茶,是最負盛名的貢茶之一。
(1)長城縣
長城縣,是唐乾元年間(758—759)湖州的屬縣之一。
顧渚,山名。陸羽有《顧渚山記》一卷(一說為二卷),是有關顧渚山的一般記事的專著,今已失傳。
顧渚紫筍茶,是以其“色紫而似筍”得名的,也是符合陸羽所說的“紫者上”、“筍者上”的。唐代顧渚紫筍茶是作為貢茶的,宋嘉泰《吳興誌》(1201年)在敘述唐代義興(今宜興)的貢茶情況以後,曾說:
“顧渚與宜興接,唐代宗以其(指義興)歲造數多,遂命長興均貢。”
長興為了製造貢茶,曾設有貢茶院,據上引的《吳興誌》說:
“……舊於顧渚源建草舍三十餘間,自大曆五年(770)至貞元十六年(800)於此造茶……至貞元十七年(801),刺史李詞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以東廊三十間為貢茶院……引顧渚泉亙其間,烹蒸滌濯皆用之。”
北宋初年,據清康熙《長興縣誌》(1673年)說是先“貢而後罷”,但在南宋時代,則又作為“貢品”入貢了,據上引的《吳興誌》說:
“顧渚……今崖穀之中,多生茶茗,以充歲貢。”
明洪武八年(1375),曾將元代改貢茶院為磨茶院的製造“貢茶”的處所,並規定每年隻貢茶芽二斤。至永樂二年(1404),又增貢茶數為三十斤,這種“止貢南京”的貢茶,直到萬曆年間(1573—1619)還在繼續入貢(以上據明萬曆《湖州府誌》1576年和清康熙《長興縣誌》1673年)。
顧渚山側的明月峽,還產有被稱為“絕品”的名茶,據上引的《吳興誌》說:
“明月峽,在長興縣顧渚側,二山相對,壁立峻峭,大澗中巨石飛走,斷崖亂石之間,茶茗叢生,最為絕品。張文規詩曰:明月峽中茶始生。”
明代的許次紓在《茶疏》裏說:
“姚伯道雲;明月之峽,厥有佳茗,是名上乘。”
明月峽所產的茶,明代有的人稱它為岕茶。據明汪道會《和茅孝若試岕茶歌,兼訂分茶之約》說:
“……去年春盡客西泠,茅君遺我齊一器,更寄新篇賦齊歌,蠅頭小書三百字;為言明月峽中生,洞山廟後皆其次……”
長興不但有明月,峽的岕茶,而且還有羅岕茶。據明萬曆《湖州府誌》(1576年)說:
“長興又出羅岕茶,在乎遼三都,最為蘇常所珍。”
雖然明屠隆《考槃餘事》說“陽羨俗名羅岕”,而清康熙《長興縣誌》(1673年)說:
“閱熊令明遇《羅岕茶疏》雲:今人多以陽羨即羅岕,岕有茶不上百年,山不數隴,似於陽羨有名之時未合”(《羅岕茶疏》恐為《羅岕茶記》之誤)按長興、宜興兩地毗鄰,自唐以來所產茶葉一般也都同名,如紫筍茶、羅岕茶等都是這樣。
長興還有次於羅岕茶的張塢茶,據上引的清康熙《長興縣誌》說:“張塢,在縣治西北四十五裏平定一都,產茶,為羅岕之次。”
(2)山桑、儒師二寺
(3)白茅山懸腳嶺
懸腳嶺,據上引的清康熙《長興縣誌》說:
“……去縣治西北七十裏,以其嶺腳下垂,故名。唐時每歲吳興、毗陵二郡太守分山造茶,宴會於此,有景會亭(當為境會亭之誤),一名芳岩,以嶺中為兩州之界……”
(4)鳳亭山伏翼閣
(5)飛雲、曲水二寺
(6)啄木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