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茶道(19)(1 / 3)

衡山縣,是以衡山得名的。衡山,古稱南嶽,在今湖南衡山縣西,山有七十二峰,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廩五峰為著。石廩峰產石廩茶,唐代詩人李群玉在《龍山人惠石廩方及團茶》詩中說:

“客有衡嶽隱,遺予石廩茶;自雲淩煙露,采掇春山芽。圭璧相壓疊,積芳莫能加;碾成黃金粉,輕嫩如鬆花……一甌拂昏昧,襟鬲開煩孥,顧渚與方山,諸人留品差;持甌默吟詠,搖膝空谘嗟。”

由於詩人在品嚐了石廩茶之後,感到它能“拂昏昧”、“開煩擎(紛雜的意思)”,因而對當時很多人關於湖州頤渚茶和福州方山茶的過高評價,感到不平。

此外,據清·高自位等所著的《南嶽誌》(1753年)說:

“茶,嶽產特豐……煮以峰泉,味甘香,不減顧渚。”衡山還有一種被稱為“衡嶽上品”的闖林茶,據清·劉獻廷《廣陽雜記》說:

“衡山水月林主僧靜音,饋餘闐林茶一包……此茶出石罅中,乃鳥銜茶子墮罅中而生者,極不易得,衡嶽之上品也,最能消脹。”(闐,音zuan,鑽俗字)(2)茶陵縣5.金州

在唐代,金州是有所謂貢茶的一個州,據《新唐書·地理誌》說:“金州漢陰郡土貢:茶牙”。

(1)西城縣

在唐代,西城縣附近的紫陽縣(今陝西紫陽縣),產有紫陽茶。據清道光《紫陽縣誌》(1843年)說:

“紫陽茶,每歲充貢,陳者最佳,醒酒消食,清心明目……”

這裏所說的“陳者最佳”是不對的,綠茶一般是越新越好,否則,色、香、味都要減弱,特別是在包裝或貯藏條件不良的時候,更是如此。紫陽現在生產的名茶是“紫陽毛尖”,它是條形綠茶,以煥古灘(原名宦姑灘)桂花莊所產的毛尖品質最為名貴。

(2)安康縣

6.梁州

(1)襄城縣

(2)金牛縣

在這裏需要指出的是,陝西茶葉生產,從唐代以迄現在,都僅限於漢水流域,其他地區是不產茶的。陸羽這裏所說的金州、梁州,其轄境便都在漢水流域。

(二)淮南茶區

1.光州

光山,在唐代是一個著名的產茶地。據清乾隆《光山縣誌》(1786年)說:

“……宋時光州所產片茶,有東首、淺山、薄側等名,又於光山、固始並置茶場,則昔時亦產茶處也……”同《縣誌》又說:

“今縣境不甚產茶,惟連康山有之,然品味不及閩、吳產遠甚。”

2.義陽郡

義陽縣,在今河南信陽市南。據民國《信陽縣誌》(1934年)說:

“本山產茶甚古,唐地理誌義陽土貢品有茶,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

現信陽地區生產的針形綠茶信陽毛尖,仍是我國內銷名茶之一,以信陽縣東雲山所產的品質最佳。

3.舒州

舒州,在今安徽舒城附近。舒城所產蘭花茶,具有濃鬱的蘭花香。毛主席1955年曾親自到該地視察,並發出“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辟茶園”的指示。

太湖縣,相當今安徽太湖縣地。北宋時代的舒州太湖茶場,是當時的十三茶場之一。到了清代,太湖縣仍有產茶的記載,據清同治《太湖縣誌》(1872年)說:

“物產茶,飯茶多出上鄉。”

潛山,是太湖縣境內的一個山名,它和下麵所說的又名為天柱山的潛山,並不是同一個山。這裏的潛山,一名皖公山,又名皖山。據民國《潛山縣誌》(1920年)說:

“茶,以皖山為佳產。皖峰高矗雲表,曉霧布漫……故其氣味,不待薰焙,自然馨馥。而懸崖絕壁間有不種自生者,尤為難得,穀雨采貯,不減龍潭雀舌也。”

4.壽州

關於壽州的茶產情況,據清道光《壽州誌》(1829年)說:

“唐、宋史誌,皆雲壽州產茶,蓋以其時盛唐、霍山隸、壽州、隸安豐軍也。今土人雲:壽州向亦產茶,名雲霧者最佳,可以消融積滯,蠲除沉屙……”

盛唐縣,在今安徽六安縣。六安茶,是唐代以來就為人所知的名茶之一。這裏先簡單談一下六安茶當中的小峴春。

明·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曾列有六安州小峴春茶。後來,清雍正《六安州誌》義讚賞地說六安州小峴春是“茶之極品”。六安州即今六安縣,小峴,山名。所以名之為“小峴春”,當是取“六安茶起,小峴春至”之意。

又六安還產有提片、瓜片、梅片等片茶,馳名遐邇,鬆蘿茶,也頗著名。

霍山,是指屬於盛唐縣的一個山名。霍山一名潛山,又名天柱山。

霍山黃芽是曆史上名茶之一。據古代史書記載,“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這裏所說的“壽春之山”,就指的是霍山,可以想見,霍山黃芽已久享盛名了。到了唐代,李肇所著的《國史補》,也把壽州“霍山之黃芽”列為唐代的名茶之一。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集解”裏,當談到唐代名茶時,也在“楚之茶”之中列有“壽州霍山之黃芽”。

霍山所產的天柱茶,在唐代是經常為詩人們所吟詠的,如唐薛能《謝劉相公寄天柱茶》詩,說天柱茶是:

“偷嫌曼倩桃無味,搗覺嫦娥藥不香……”

又如唐秦韜玉《采茶歌》說:

“天柱香芽露香發,爛研瑟瑟穿獲篾……老翠香塵下才熱,攪時繞箸天雲綠……”

六安茶是由明代才開始入貢的。據清康熙《六安州誌》(1699年)說:

“茶……六安名亦最若。但自霍邑分治(霍山是自明弘洽七年即1494年由六安州境內分出來重新置縣的)後,茶山數十處皆在霍。惟天竺山、齊頭衝、杭石衝、源口四處為州境茶山,歲摘無幾,較霍之男婦力作,歌聲滿穀……者,十不及一,乃人習而不察,盡目之為六安,殊不知霍享其實,六當其名耳。”

如上所說,六安茶之產於六安州的,還不及產於霍山縣的十分之一。所以說是“霍享其實,六當其名”。但據清乾隆《霍山縣誌》(1749年)說:

“六安茶,六安與霍山所並產也,茶以六安名。當霍未建縣已有貢額,故轄於州而名之。然亦紀實之詞也。霍邑山多磽確,六安地廣且饒,產茶實浮於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