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俾斯麥——經典日爾曼主義的鐵血維護者(1 / 2)

奧托·馮·俾斯麥,普魯士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奉行鐵血政策的強硬政治家。1815年4月1日出生於普魯士一家大貴族地主家庭,屬於容克體製下的封建地方豪族勢力。進入大學學習後,俾斯麥強暴蠻橫、凶悍粗野的個性更加彰顯出來,早校期間他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

1848年,德國爆發革命,俾斯麥在自己的領地上組織起軍隊,準備武力鎮壓革命。1851年-1858年,他擔任普魯士邦駐德意誌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大使,1861年改任駐法大使,1862年得到國王威廉一世的賞識,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麥是堅定的大德意誌主義者,他認為德國必須統一才能完成帝國的振興,為此,他極端奉行鐵與血的意誌,並堅決捍衛王權的絕對性。多年的外交生涯使他對歐洲各國的關係及利益矛盾了如指掌,尤其是對俄、法統治者的內心想法更是非常熟悉,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深知該如何使用武力去對付敵人。俾斯麥當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議會上發表了他的首次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他的武力!”

自9世紀以來,德國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19世紀中葉,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束封建城邦割據。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樣實現統一呢?當時存在著兩條不同的路:一條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統一的德意誌共和國,另一條是容克階級領導的,通過王朝戰爭,自上而下地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1815年,各封建國家曾在維也納召開會議,建立了“德意誌邦聯”,它包括力量較強的奧地利、普魯士和其他小國共34個國家和4個自由城市。但這個邦聯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小國仍然具有完全獨立的主權,有各自獨立的政府和軍隊,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關稅政策以及不同的發展水平。實際上,所謂組成邦聯,隻不過徒具形式而已。但是,各小國互相主動聯合,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分裂不利於經濟發展。為了全體德意誌小國的共同利益,他們寧願聯合起來。

德國統一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奧地利想以自己為中心來統一德國,並希望把普魯士與別的小國一樣,包括在內。而普魯士則不同,在他們計劃要統一的國家中,早已將奧地利排除在外了。就這樣,雙方就展開了鬥爭。19世紀50年代初,雙方勢均力敵。1850年春,奧地利主動發起攻勢。5月,奧地利在法蘭克福召集全德代表會議,會議決定恢複全德議會,並由奧、普輪流擔任主席。但是,普魯士予以斷然拒絕。結果,雙方談判告終。

50年代末,普魯士開始反攻。它首先與許多德意誌小國發展了經濟聯係。並利用1859年法、意與奧地利打仗的機會,企圖迫使全德議會交出領導權。1960年春,普魯士開始軍事改革,大大加強了軍事力量。

1862年9月,俾斯麥擔任首相之職時,正是普魯士軍事力量處於上升時期,這正好為他的鐵血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俾斯麥深知,議會裏的資產階級議員隻會吵吵嚷嚷,他們懦弱無能,根本沒有實力對抗政府,所以,為了更有效地實行“鐵血政策”,他幹脆一腳踢開議會,在議會指控政府“違背憲法”的情況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開揚言:“衝突在所難免,在衝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麵,一定獲勝!”一副挑戰者的姿態。同時,他還知道,一旦自己的“鐵血政策”得到最後勝利,取得了全德的統一,那麼,這些嘰嘰喳喳的資產階級議員就會立刻拜倒在他的麵前。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麥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