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英諾森——歐洲中世紀的“萬皇之皇”(1 / 1)

英諾森三世教皇,1198年,年方38歲的洛塔裏奧·迪·賽格尼被選為教皇英諾森三世。他共執政18年,對整個中世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聲稱自己有權領導神聖羅馬帝國,於是發動了兩次討伐以顯示教會的力量。同時,他也積極吸引貧窮百姓使他的教會日益壯大。他召開的第四次拉特蘭宗教會議使我們今天所說的天主教成型。

作為一個典型的神職人員,英諾森更象是一個政治家,但是他的成就卻全部體現在戰略上。無論是迫使歐洲基督教各王國組成十字軍發動新的對聖地的遠征,還是在歐洲建立龐大的天主教神權帝國,他都使那些歐洲的君主們感到了恐懼的滋味。1198年英諾森三世任教皇後中世教皇的勢力達到了頂點。他把自己的職責看成是半神式的存在,即他說自己是位於神與人之間的存在,在神之下、人之上。他還認為自己是基督的代理者,或者甚至確信自己是祭司長,是王的麥基洗德。他聲稱“如果王不衷心事奉基督的代理者,就不能正確地統治國家”,而且認為如果說王擁有世俗的權利,那麼祭司在靈魂上擁有權利,正如靈魂比肉身更貴,祭司職也比王職更寶貴。還說“教皇是太陽,國王是月亮。”

對於那些敢於向神權挑戰的人,英諾森給予的是絕對的打擊。曾經作為教皇的盟友而存在的人也不允許出現不服從管教的事情。在宗教權威的支持下,很多的世俗王公,不得不在英諾森的麵前屈服。1197年,德國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和威爾夫家族為了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為了維護宗教的權威,英諾森支持了威爾夫家族,但因威爾夫家族的繼承人奧托撕毀了對教皇的承諾,並要求對教會的控製權,英諾森轉而支持霍亨斯陶芬家族,並扶持其登上了德國的王位,作為代價,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繼承人腓特烈成為了教皇的被保護人。

教皇控製著世俗權力的更迭。教皇不是真正的世俗帝王,然而在當時的歐洲,教皇極其領導下的教會,卻擁有著世俗帝王所無法具備的絕對權威。當教皇格麗高利宣稱教皇擁有高於世俗帝王權力時,德國的亨利七世試圖去挑戰教皇的權威,然而他失敗了,當他要麵對教皇對世俗的威權時,他不得不選擇妥協。這對他來說也許是個屈辱,但他沒有選擇,但亨利的敵對勢力相應教皇廢黜亨利的聲明而攻擊他時,除了妥協外,他沒有選擇餘地。1215年,教皇英諾森三世召開第四次拉蘭特宗教會議,並在這次會議上將宗教權威正式製度化的時候,世俗帝王已經沒有能力繼續挑戰教皇的權威了。在此前,英王約翰曾經試圖過,然而他的命運並不比亨利七世好到那裏。他幾乎因此而丟掉自己的王位,喪失自己的國家。

英諾森三世沒有武裝,更沒有領地,但他擁有整個歐洲。憑借著出色的政治手腕,英諾森將整個歐洲玩弄於鼓掌之上,也為後世的陰謀家們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他決定著歐洲君主們的任免權,同時也掌握著歐洲的土地分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