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的戰鬥生涯,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對自我進行提升的過程。而漢尼拔對羅馬的成功入侵,將成為漢尼拔戰爭曆史上最成功的一筆。
漢尼拔的戰略戰術,在本質上,是避敵主力,在不停的擾敵過程中消耗敵人的實力。與此同時,漢尼拔戰略思想對世界軍事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戰爭不再有特定的前線。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戰爭規則。在漢尼拔的戰爭中,雇傭軍所到之處,便是前線的延伸之地。當漢尼拔的軍隊出現在羅馬城外的時候,羅馬城就是戰爭的前線。
將戰場建立在敵人的腹地,將前線放在敵人的家門口,這不但有利於保護本國的經濟不受到敵人的打擊,同時,嚴酷的軍事形式,將對敵國上下造成沉重的心裏壓力。從一定意義上說,漢尼拔的“前線延伸”,也是一種成功的心裏戰。但是限於當時的條件,漢尼拔沒有完成其預定的目標,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漢尼拔戰略的失敗。即使是在當時,漢尼拔的作戰思想對我們仍然有極大的啟示。
戰略邊疆的延伸——古老的信息前沿存在
現代人普遍認為,邊界是指陸上和海洋邊界,這是在地圖上明確標識出來的。事實上,早在漢尼拔征戰羅馬時期,邊疆的概念早就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固有陸地或海洋邊界的概念了。
當漢尼拔在羅馬的境內作戰的時候,已經將迦太基的戰略邊疆鎖定在羅馬國內。在漢尼拔深入羅馬共和國前期的十幾年中,羅馬窮於應付漢尼拔的境內作戰,是無法抽調兵力侵犯迦太基的本土的,在實際上,迦太基的邊疆已經被漢尼拔延伸了。
漢尼拔曾經在特拉西米湖戰役結束後釋放了大量的羅馬共和國的同盟者戰俘,並對他們做演說:“我之來此不是要和意大利人作戰,而是要幫意大利人向羅馬作戰。”同時他又把所有被俘的羅馬人全戴上枷鎖予以扣留。漢尼拔的意圖非常簡單,意大利作為羅馬的盟友,是羅馬對外進行作戰時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但是這個部分早就不能夠忍受羅馬人殘酷的剝削與壓榨,因此,拆散羅馬與意大利的聯盟,對漢尼拔在羅馬境內的戰爭十分有利。或者可以說這是孫子“伐交”理論的一個國際版本。
在漢尼拔把迦太基的邊境延伸的過程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應該非坎尼戰役莫屬了。這場戰役不但使漢尼拔名聲更為之大噪,也部分實現了漢尼拔瓦解羅馬意大利聯盟的願望。由於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在世界曆史上被公認為是一個軍事傑作。坎尼戰役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的戰略層麵,還直接反映在它的經典意義上,尤其是以少數戰勝多數的意義。戰役爆發時,羅馬軍隊以80000步兵和6000騎兵對漢尼拔的40000步兵和12000騎兵,由於漢尼拔在騎兵數量是羅馬騎兵的一倍,所以漢尼拔的戰術必然是圍繞著機動能力非常強的騎兵來做文章。
漢尼拔在其征戰羅馬期間,依靠其騎兵部隊屢次對羅馬軍隊發起以少勝多的戰役,並屢次取得勝利。無怪恩格斯會說:“漢尼拔是依靠其騎兵堅持在意大利的長期戰爭的。”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改變了其慣有戰術,他們開始重點防守未失陷的地區,並盡力限止漢尼拔從新的同盟者中得到給養,慢慢消耗漢尼拔的力量,實行全國為上的堅壁清野大戰略。這一大戰略在後來的戰爭中產生了重大影響。軍事評論家和戰史研究學家認為,漢尼拔在與羅馬人的戰爭期間,有一個最致命的失敗之處沒有攻取羅馬城。因為,羅馬城是羅馬精神的象征,也是羅馬城邦共和國體係的支柱與核心,如果漢尼拔能夠在其戰爭中將羅馬城作為打擊重心,那麼戰爭將在最快的時間內結束。
而漢尼拔總是在那些周邊的地域或城鎮上找漏洞發起戰役,而一開始就沒有將戰爭的矛頭直接指向羅馬城,這不能不說在漢尼拔的征戰史上是一個非常可歎的事實。但對於漢尼拔而言,成功的戰略突進和邊疆延伸,大大鞏固了以新迦太基城為核心的後方安全態勢。
從漢尼拔軍隊突進羅馬開始,戰場就被定格於羅馬的土地上。此後的16年戰爭,對於漢尼拔而言,已經轉變為在羅馬土地上進行的一場旨在推翻羅馬統治的戰爭。戰爭進程中,漢尼拔通過瓦解意大利同盟,大大縮小了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增加了自己的盟友規模,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以戰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