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現代信息戰爭特色(8)(1 / 2)

一方“目明耳聰”,另一方“眼盲耳背”,戰場幾乎單向透明。占有“時代差”優勢一方戰時能清楚地看到敵方的固定目標和移動目標,全麵掌握敵方部隊的部署和運動情況,戰場“晴空萬裏”,戰情“盡收眼底”。而處於“時代差”劣勢的一方由於沒有完備的各級偵察定位係統,因而看不清甚至看不到敵軍,戰場“烏雲密布”,到處是“戰爭迷霧”。

一方“打得到,打得準”對方;另一方“打不到,打不準”對方。占有“時代差”優勢一方的武器裝備射程遠、精度高,而處於“時代差”劣勢一方的武器裝備射程近、精度差。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嚴酷的現實:在戰爭中,一方能打到、打準另一方;而另一方卻打不到、打不準對方。

一方作戰節奏快,擁有戰場主動權;另一方作戰節奏慢,處處被動挨打。占有“時代差”優勢一方已初步實現了信息處理實時化和作戰指揮自動化。這就使他們的作戰行動得以近實時地進行,即近實時地發現目標、指揮控製、實施機動、進行打擊與評估毀傷,從而大大加快作戰節奏,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而處於“時代差”劣勢一方由於信息處理慢,作戰指揮甚至靠手工作業,作戰行動遲緩,隻能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軍事技術“時代差”對發展中國家的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必須看到,軍事技術“時代差”不是武器裝備的“代差”。在50~70年代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武器裝備與其作戰對手有“代差”,但不存在“時代差”。如果說交戰雙方的武器裝備有“代差”,處於“代差”劣勢的一方還有可能通過利用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謀略水平來戰勝對手,那麼,如果交戰雙方的軍隊存在軍事技術“時代差”,處於軍事技術“時代差”劣勢的軍隊無論如何也很難戰勝占有“時代差”優勢的軍隊。前者已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其他被壓迫民族的軍隊,多次戰勝武器裝備優勢之敵所證實。後者也有沉重的曆史作依據。18、19世紀,英、法、美、德、意、日等帝國主義列強,將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用於軍事領域,使其軍隊首先裝備了工業時代的熱兵器和機械化裝備,而其他國家軍隊武器裝備的主體仍然是農業時代的冷兵器,因而出現了軍事技術“時代差”。帝國主義列強就是利用這種“時代差”優勢,瓜分了整個世界,使廣大亞非拉地區淪為它們的殖民地。在這一曆史時期,亞非拉地區農業時代的軍隊有的作戰也很勇敢,謀略水平頗高,但無論如何也無法戰勝帝國主義軍隊,中國的鴉片戰爭就是這樣。

曆史發展到今天,再一次出現了軍事技術“時代差”。這就使發展中國家的國家安全和軍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使其幾乎處於“有國無防”的境地,使其麵臨一個相當長的“戰略危險期”。在這一時期,它們很難製止“時代差”優勢國家對其軍民目標的大規模空襲,它們經過多年努力建設起來的高樓大廈和各種基礎設施可能毀於一旦,使其國民經濟倒退幾十年。這不是聳人聽聞的天方夜談,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可能。這就要求發展中國家軍民必須居安思危,具有強烈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深刻認識並認真對待麵前的“戰略危險期”,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推進本國特色軍事變革,盡快消除這種軍事技術“時代差”。

競逐信息戰“高地”

新軍事變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信息戰。近年來,信息戰理論與實踐又有新發展,其表現主要有三:

其一,主要國家紛紛出台有關法規、條令。1998年,美軍參聯會頒發《聯合信息行動》條令。該條令是對多年來信息戰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高度概括與總結,標誌著信息戰已進入美軍諸軍種聯合作戰的水平。2001年6月,美陸軍部發表了新版《作戰綱要》。該綱要擴大了信息戰的內涵,將信息保障、反宣傳、反情報和計算機網絡防護也納入其中。2000年9月,俄安全會議頒發了《俄聯邦信息安全學說》,以全麵加強俄羅斯的信息戰建設。2000年12月,日本政府製定了對付“黑客”攻擊的“信息基礎設施防護計劃”。

其二,增建信息戰組織機構。最近,美國政府先後成立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保護辦公室”和“國家信息戰預警中心”,前者負責全國信息係統的安全防護,後者負責偵察可能出現的重大信息攻擊,擬建立由副總統任主席的“國家信息保障委員會”和對其負責的信息安全執行機構“信息保障中心”。美國國防部新成立的信息戰管理機構主要有負責規劃攻防信息戰的“國防部計算機網絡戰中心”、由常務副部長任主席的“信息戰執行委員會”及其下屬的“信息戰理事會”、軍事情報局的“信息工作組”,國家安全局的“信息情報中心”,國防信息係統局的“防禦信息戰行動中心”和“防禦信息戰規劃與協調中心”等。英、德等國也在醞釀成立類似的機構。

其三,積極培養信息戰人才。為了實施和打贏信息戰,美、英、法、德、日等國軍隊各院校已把信息戰作為軍事教育與訓練的重點,正在大力培養信息戰人才。為此,它們有的新成立了信息戰軍事學院,有的在原有高級軍事院校教學中增設信息戰課程,培養從事信息戰的專家與指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