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東海艦隊航空兵司令員賈茂榮說,目前,在飛機、艦船、坦克、大炮等武器中,電子信息技術的研製費和采購費約占22%~30%,導彈占45%。而C4ISR係統,本身就是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經費比例最高。
軍事專家普遍認為,從兩次伊拉克戰爭來看,信息化是未來軍隊建設的必然方向。中國軍隊正處在信息化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信息化水平還有明顯差距。隻有把解放軍建成一支適應信息化戰爭需要的現代化軍隊,才能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南昌陸軍學院張軍副教授認為,信息是機械化武器裝備的“大腦”,沒有信息與機械化裝備的火力、機動力的有機結合,機械化就會走入死胡同;而機械化則是信息化的“載體”,隻有戰場信息的快速收集、傳輸和處理能力,而無兵力、火力的快速機動和有效打擊能力,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同樣是困難的。
成都軍區副司令員陳世俊認為,中國軍隊正處於機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剛剛起步的階段。要迎接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挑戰,就必須認清中國的國情、軍情,走一條信息化和機械化協調發展的建軍道路。
三、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推遲信息化,會坐失良機;放棄機械化,會喪失基礎。”濟南軍區副參謀長於懷謀說,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就是要以信息化為主導,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空軍副政委黃新說,半個世紀來,航空武器的發展經曆了“航空機械化——機械化+信息化——信息化+機械化”三個階段。今天,第三代、第四代戰鬥機不但可以用多種手段探測目標,用多種精確製導武器進行攻擊,而且還可以進行電子戰,與預警機、衛星、C4lSR聯網,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
新軍事變革浪潮中的後備力量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新的軍事變革浪潮的勃勃興起,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從本國的戰略需要出發,調整各自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指導思想,力求突出質量、減少數量,提高後備力量建設的整體效益,以及與常備軍的一體化程度,以便建設一支與新軍事變革相適應的強大的後備力量。
員額精幹化
冷戰結束後,世界局勢總體趨向緩和,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世界各主要國家以“大打”為背景建立起來的常備軍及後備力量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規模必須進行壓縮。另一方麵,隨著軍用高技術的發展,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信息裝備的廣泛使用,使戰爭的形態開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過渡,以工業時代為背景建立起來的龐大的機械化軍隊將逐步被編組更加靈活、反應更加迅速的信息化軍隊所代替,這就要求後備力量與現役部隊一樣,對人力密集型的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於是,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各主要國家的軍隊開始對其後備力量進行從龐大到強大的結構性改革。如法國20世紀80年代預備役的最高員額為300萬人,2000年時則壓縮到50萬人;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時的預備役部隊為165.5萬人,到1998年已壓縮到135萬人;俄、英、德、日等國也都不同程度地裁減了預備役部隊的數量。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主要國家雖然都相應地削減了預備役部隊的規模,但由於一個預備役士兵所需要的維持費隻相當一個現役士兵的1/4至1/8,有著極高的投入產出比,因此,雖然大多數國家的預備役都進行了削減,但削減的幅度都低於現役部隊。以美軍為例,1990-1997年間,美軍陸軍預備役人數減少了21%,而同期陸軍現役人員則削減了34%,預備役在陸軍中的比重總體不僅沒有下降,反而進一步上升。
任務常備化
在常備軍大幅度削減的情況下,各國普遍提高了對預備役等後備力量的戰備要求,以保證戰時擁有足夠的高素質人員,而且不需要長時間的動員就可迅速投入使用。為此,一些國家在提高預備役戰備程度上采取了一些新措施,如編組可迅速召回的預備役部隊、將預備役人員預先編入現役部隊等,使預備役部隊在編組形式上出現了常備化趨勢。如美軍在1998年陸軍重型師改編中,每個師都編入了417名預備役人員,其員額占全師總人數的3%。這些人員平時仍在原預備役部隊服預備役,但屬於現役部隊的正式成員,當所在師執行緊急任務時,馬上可擔負現役任務。為了應付部隊進行快速擴充的需要,日本也於1997年4月修訂了預備役製度,開始征召應急預備役。根據這種製度,日本陸軍師或旅的4個團中要選定一個團,其80%的編製員額由應急預備役提供。應急預備役軍人同現役軍人一樣,同為“真正的防衛力量”,可以擔負與現役人員相同的作戰任務,其訓練時間和征召的次數也較原來顯著增加,這就大大提高了預備役人員的常備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