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現代信息戰爭特色(6)(1 / 3)

發揮民族優秀軍事文化對信息化戰爭認知的基礎作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傳統尤其是軍事文化傳統,是建立有中國特色信息化戰爭認知域的邏輯基礎。在信息化時代到來的時候,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東方兵學所闡釋的一些古老軍事原則,也被西方國家軍隊特別是美軍視為指導信息化戰爭的圭臬,但他們關注的多是東方兵學的皮表。發揮民族優秀軍事文化的基礎作用,建立有中國特色信息化戰爭認知域,重在發掘民族軍事文化底蘊,吸納中華兵學精髓,掌握軍事思維方法,運用民族軍事智慧。把握中國軍事文化理性思維的特征,深刻認識信息化戰爭的本質、特點和規律,冷靜處置千變萬化和困難複雜的作戰態勢;把握中國軍事文化整體思維的特征,通觀信息化戰爭全局,促進作戰指揮的一體性與作戰行動的協調性;把握中國軍事文化以人為本的特征,重視信息化戰爭中人的作用,充分發揮人的信念、意誌、知識和技能;把握中國軍事文化重用謀略的特征,樹立以智取勝的觀念,積極創造條件,變被動為主動。

一、發揮先進作戰理論對信息化戰爭認知的指導作用作戰理論是戰爭認知的集中反映,以先進的作戰理論為指導,是形成信息化戰爭認知域優勢的關鍵環節。在戰爭實踐中創新作戰理論,用新的作戰理論指導新的戰爭實踐,永葆作戰理論的先進性,是中國革命戰爭走向勝利的法寶,也是打開未來信息化戰爭勝利之門的鑰匙。掌握先進的作戰理論,在認知域高敵一籌,創造信息化戰爭認知域優勢的基礎。適應信息化戰爭的要求,我們應當大膽創新信息化戰爭的指導思想,發展現代人民戰爭理論,充實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大膽創新信息化戰爭的作戰形式,探討聯合作戰的新樣式和新內容,研究網電一體戰的新思路;大膽創新信息化戰爭的戰法,尋找以劣勝優的新對策。

發揮人的因素在認知域的根本作用。人是認知的主體,建立認知優勢就要充分發揮人的因素。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人的因素反映在適應信息環境的能動作用上,反映在創造信息化作戰條件的能動作用上,反映在扭轉信息化戰場局麵的能動作用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戰爭認知域,根本點在於用堅定的政治信念武裝人,用高科技知識和技能武裝人,使官兵成為敢於和善於打信息化戰爭的人。按照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要求,深化軍隊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深化軍隊教育訓練改革、深化部隊管理教育改革,大力培養具備良好全麵素質、具備複合的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由昔日的“鐵腳板”走向騾馬化。步兵訓練作戰依靠步行,重武器裝備大都靠畜力運載。

——1969年2月,人民解放軍開始組建摩托化步兵師和摩托化步兵軍。徒步步兵以車代行,裝備全部實現車載。

——1985年,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裁軍後,走上了精兵之路,全部實現了摩托化,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在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從此消失。

——1983年12月,人民解放軍開始組建機械化師;1984年4月,開始組建機械化軍集團軍。

目前,人民解放軍正處在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的階段。

“信息化,簡言之,就是建設信息化部隊和實施信息化戰爭。其最鮮明的標誌就是組建數字化部隊。”國防大學教授霍小勇說,所謂數字化部隊,就是指以計算機為支撐,以數字技術聯網,從單兵到各級指揮員,從各種戰鬥、戰鬥支援到戰鬥保障係統都具備戰場信息的獲取、傳輸及處理功能的部隊。他說,目前人民解放軍已開始嚐試數字化部隊建設,建立了若幹數字化兵種試點部隊。

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國防電子展覽會上,中國研製生產的單兵計算機係統首次公開亮相,這意味著中國數字化部隊向單兵發展。

目前,一個連貫全軍的軍事訓練信息網已初步建成。

二、信息化是未來解放軍發展的必然方向

報道說,高度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作戰平台、彈藥、單兵裝備、C4ISR係統,以及電子戰兵器,將使戰爭的形態和作戰方式發生根本變化。

軍事專家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現代信息戰圖景:從空中的偵察衛星、偵察飛機到地麵雷達、戰場光學偵察監視係統,可以在數百甚至上千公裏外發現敵情,監測著戰場上的任何變化;遠程精確製導武器可以在遠離戰場數百公裏的地方實施超縱深作戰,遠程摧毀;網絡化的高效能指揮自動化控製係統,可以實現最高統帥和在數千公裏外的士兵間的直接對話;各種電子戰武器、網絡攻擊、隱身武器神出鬼沒……信息化的各種作戰手段,不僅發展了超視距作戰、全縱深作戰、非接觸式作戰、非線性作戰等理論,而且也將戰場由陸、海、空、天等有形戰場延伸到看不見的電磁空間,形成“五維”內的聯合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