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認知優勢打贏信息化戰爭
信息化戰爭中的優勢,表現為物理域優勢、信息域優勢、認知域優勢及其三者的綜合。軍人的認知是戰鬥力的靈魂,認知優勢是信息化戰爭的根本性優勢。隻有取得認知域優勢,才能更好地發揮物理域和信息域優勢,未來信息化戰爭奪取和保持認知域優勢的較量十分激烈,將主要在以下幾方麵展開:
感知優勢。了解戰場態勢是知己知彼的前提。在信息化戰爭中,交戰雙方對戰場態勢的感知能力存在差異。對擁有戰場態勢感知優勢的一方,戰場將變得單向透明,部隊具有信息共享能力,軍隊各級指揮員可以實時、準確、高效地指揮作戰行動。據美國空軍的試驗,作戰飛機在提高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和信息共享水平以後,其殺傷力可以提高2.5倍,而感知能力處於劣勢一方,則在很大程度上處於信息迷盲狀態,不僅可能變成“瞎子”、“聾子”,而且可能成為盲目行動的“呆子”和受敵方假信息欺騙的“傻子”。扭轉這種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的非對稱狀態,是信息化戰爭中以劣勝優的一個突出問題。
知識優勢。知識是社會認知的結果,也是開拓新認知的基礎。知識就是戰鬥力。未來信息化戰爭是高知識含量的戰爭,軍隊全麵掌握信息化戰爭知識,就會形成知識優勢。在近期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中,知識優勢的作用凸顯。正如軍委江澤民主席指出的,現在可以看得很清楚,知識作為一種重要的軍事要素,在軍隊建設和軍事鬥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未來的信息化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知識的較量。可以說,知識優勢是考察信息時代軍事人才的重要標準,知識優勢是信息化軍隊戰鬥力的基本要素,知識優勢是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重要條件。
心理優勢。認知域的心理優勢由軍人群體堅定的政治信念、頑強的戰鬥意誌、穩定的戰場情緒,以及良好的職業氣質等因素構成。從孫子提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到伊拉克戰爭中大打心理戰,心理優勢顯現越來越大的作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心理鬥爭將呈現許多新的特征:其一,爭奪製心權成為雙方認知域較量的重點,隻有確立心理優勢,才能從根本上贏得戰爭的主動權。其二,認知域與信息域相互交融,信息域優勢對心理活動產生重大影響,隻有適應戰場信息環境的挑戰,才能保持心理優勢。其三,心理優勢有其相對獨立性,掌握技術裝備優勢不等於擁有心理優勢,發揮心理優勢是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必要條件。
決策優勢。信息化戰爭的決策優勢,是指建立在態勢感知優勢、知識優勢、心理優勢基礎上的正確和高效的作戰指揮能力。決策優勢不僅是認知域優勢的核心,而且也是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關鍵所在。因而,建立和保護己方決策優勢,攻擊和削弱敵方決策優勢,是信息化戰爭的焦點。交戰雙方將在認知域展開以攻擊高層決策指揮人員為重點的心理戰,在信息域展開以控製作戰指揮信息為重點的電子戰,在物理域展開以摧毀對方指揮機構和設施為重點的火力戰。在信息化戰爭中,強者憑借信息域和物理域優勢建立和鞏固決策優勢,形成“主宰機動、精確交戰、集中後勤和全維防護”的“全譜優勢”,達成作戰目的,並且降低作戰成本。但決策優勢並不是強者的專利,信息化戰爭認知域為弱小者伸張正義、施展才智、力挽狂瀾提供了廣闊空間。
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與認知優勢
研究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不能不考慮創造自己的認知域優勢。認知域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產物,存在著巨大的變量。加之,各國國情軍情不同,對信息化戰爭認識存在差異,所以認知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中國在傳統戰爭認知域,擁有曆史經驗和軍事理論的資源優勢,但在信息化戰爭時代,認知域麵臨嚴峻挑戰。創造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戰爭認知域優勢,是新軍事變革的強烈呼喚,是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必然要求。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戰爭認知域優勢,要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史觀和戰爭觀為認識基礎,以當代人文素質和科技素質為科學前提,以先進的作戰理論為主要內容,以發揮人的認識和指導作用進而打贏信息化戰爭為根本目的。信息化戰爭認知域,是一個開放性、超前性、創新性的軍事認識體係,是對傳統戰爭認識體係的變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