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軍事技術的發展,對設計未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人們注意研究的是21世紀初的技術,它需要人們研究與之相適應的戰爭藝術。恩格斯指出,隻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具有真理顆粒的假說以鮮明的未來指向為基本特征。當前,鑒別一種理論是否具有創造性,主要是看這種理論是否具有強烈的未來意識,以及這種未來意識的科學性如何。
以往,從上次戰爭總結、升華的理論總有一個很長的“有效期”和“再利用期”,在人們的思維習慣中,“顧後”多於“瞻前”。迫使人們放棄這種思維方式的現實是,一種理論“獨領風騷”沒幾年,又被另一種理論所修正,理論的“一次性效應”成為普遍現象。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囿於研究當前是“欺騙”未來,“欺騙”未來的代價是承受不起的。
設計未來往往有兩種選擇:或以現實為支點,對近在視野之內的“近期未來”做謹慎預測,重在思考“可能做什麼”;或以未來為支點,進行具有曆史性跨度的前瞻性預測,重在思考“需要做什麼”。我們自然應該選擇後者。
撥開曆史的紛亂和未來的迷霧,需要我們有清醒的理性認識和堅定的科學精神。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加速推進計算機模擬係統的開發和運用,提高軍事理論創新的效率和質量。要努力營造創新的學術氛圍,建立民主和諧的研究環境,完善激勵機製和成果轉化機製,增強軍事理論創新的活力與動力。要注重發現和培養軍事理論研究人才,建立一支有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質軍事理論研究隊伍。
先烈有言,“去者已去,來者未來,最要緊的是把今天的路走好”。當我們清晰判定我軍在世界體係中的坐標後,會發現離既定目標還很遠。化危機為動力,提升創新時速,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解讀信息化戰爭的認知域
信息化戰爭的認知域問題,已引起國內外軍事理論界的廣泛關注。什麼是信息化戰爭的認知域?提出認知域問題有何意義?怎樣奪得信息化戰爭認知域的優勢?回答這些問題,對於研究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有著重要意義。
認知域是信息化戰爭的一個關鍵領域
認知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泛指主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信息化戰爭的認知域,是信息化戰爭中作戰人員的意識領域。它是由感知、理解、信念和價值觀組成的一個無形的軍事範疇,通常表現為作戰人員的素質和能力,部隊的凝聚力、作戰經驗和訓練水平、戰場態勢感知程度以及社會輿論等。美軍事理論專家認為,中國的《孫子兵法》是闡釋戰爭認知問題的代表性文獻。今天,我們將“認知域”作為信息化戰爭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提出,則有其特定的時代內涵和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關注和研究信息化戰爭認知域的思想內容,遠比闡述認知域概念更為重要。
認知域界定了信息化戰爭的一個重要空間。未來信息化戰爭將同時發生在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三個領域。物理域是傳統的戰爭領域,由作戰平台和軍事設施等構成,為信息化戰爭提供物質基礎。信息域是新近崛起的戰爭領域,即信息產生、傳輸和共享空間,將成為信息化戰爭較量的重點。認知域是反映人的知識、信念和能力的空間。將認知域作為信息化戰爭的一個基本領域,是對戰爭時空範疇的新界定,它反映了21世紀初信息化戰爭的特征,對於認識和指導信息化戰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認知域的地位伴隨戰爭信息化程度的擴大而提高。人對戰爭的認知受到曆史條件的製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戰爭形態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提高了人對戰爭的認識和控製能力。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借助以網絡為中心的先進手段,人的戰場感知力顯著提高,信息處理能力空前增強,對戰爭的認知將擴及前所未有的領域。近10多年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表明,擁有信息優勢,戰場認知能力強的一方,就會掃清戰爭迷霧爭得戰場透明。認知域作為信息化戰爭的製高點,直接影響戰爭的過程和結局。
認知域強調發揮人對信息化戰爭的能動作用。人的因素首先體現在對戰爭的認知上,提出認知域問題的理論意義在於,從戰爭存在方式的客觀角度肯定了人的主觀作用,喚起各國關注人在信息化戰爭中的能動作用。分析美國《2010年聯合構想》、《2020年聯合構想》和《網絡中心戰》報告書等一係列指導性文件,不難看出,美軍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發揮人的作用。有人甚至認為,“招募和保留具有獻身精神的高素質人員,是部隊建設的頭等大事。”探討認知域問題,有助於從戰爭形態演進的曆史邏輯中認識和把握人的因素;有助於從科技進步和軍隊建設發展的客觀要求上建立和豐富人的認知結構;有助於適應高技術戰爭的特點和規律,促進人與武器裝備、人與信息環境的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