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現代信息戰爭特色(4)(3 / 3)

把軍事理論創新推向新階段

創新也是治軍之道。新的戰略環境和新的戰略任務,呼喚與之相適應的新的軍事理論。軍事理論創新將吹響新一輪軍事變革的號角——把軍事理論創新推向新階段。

我們正處在一個變動不居的大發展時代。軍事理論對戰略環境的變化反應最敏感。當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世界軍事變革不僅快速向全球輻射,而且在軍事強國的推動下呈現出向縱深發展的強勁勢頭時,人們注意力的焦點首先是軍事理論做出了何種反應,以及反應得快與慢。可以說,理論創新的速度和力度都明顯攀升,成為“寂靜”戰場上激烈角逐的主旋律。

把握曆史機遇,提升理論創新的時速

對於任何一支軍隊來說,曆史機遇在其自身的發展進程中都是彌足珍貴的。把握住曆史機遇,以軍事理論創新帶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全麵發展,就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甚至曆史性跨越;如果錯過了曆史機遇,國防和軍隊建設就會因為理論的滯後而落伍於時代,甚至被曆史淘汰。在創新成為決定軍隊能否取得長足進步的曆史當口,要求軍事理論擺脫傳統定式的困囿,拿出不同於前人的思考、判斷和努力,激發更強大的活力,開拓更廣闊的空間,以高質量的創新成果,引領我軍勇立時代躍遷的變革潮頭。

作為軍事理論研究,迫切需要的是一種強烈的曆史感和憂患意識。今後的幾十年,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機遇期。在這一曆史進程中,由於國際形勢錯綜複雜,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將不斷有新表現,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勢力活動可能加劇,我們將不可避免地麵臨某些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將對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構成障礙。

在國家急需把精力集中於經濟建設的年代,軍隊堅決地貫徹了黨中央以大局為重的戰略意圖,在“忍耐”中練內功,不僅為經濟建設營造了安定的內外環境,同時也高質量地完成了日益緊迫的軍事鬥爭各項準備。國防建設為國家整體建設所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

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國防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麵,這個大環境使我軍贏得了加速發展的曆史契機。為了確保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國防建設必須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從“忍耐”到“協調發展”,反映了我國國防與軍隊建設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特殊規律。完成這一轉變,又是一個難度頗大的時代課題。

我軍改革和建設的豐富實踐,醞釀著軍事理論的新突破。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每一次軍事理論的新突破,都得益於軍事實踐的長期積累和有力推動。改革開放以來,我軍在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和江澤民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一係列重要論述指引下,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軍事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實踐經驗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來之不易,是我們進行理論創新的源泉和基礎,是新一代軍事戰略理論生長的土壤。這些寶貴經驗,蘊藏著豐富的戰略理論精華,正在沉澱和凝聚,逐步析出理論的結晶。

創新作為一種時代精神已經深入人心。與以往不同的是,難得的曆史機遇對創新速度提出了苛刻要求。稍縱即逝是戰略機遇期的突出特征,缺乏速度的創新難以捕捉到曆史機遇。今天,一般意義上的創新已經遠遠不夠了,當創新與突破聯係到一起,便賦予創新以革命氣質——它不再是低水平的往複循環,不再是個別問題或局部意義的轉變,它將以高速推進產生強大衝擊力,對舊的理論體係帶來破壞性重構。新一輪軍事革命已經把我們這支後發的軍隊推上浪濤之巔。暫時的後來者不一定就是最終的落伍者。以提升創新速度來把握曆史機遇,加快與世界趨勢的接軌過程,是理論工作者的緊迫任務。

大膽解放思想,開拓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軍事理論的首要任務是判明我軍在世界軍事發展的大坐標中所處的方位,科學回答和解決哪些理論需要創新以及如何創新的問題。近年來,在江澤民加強理論創新思想的指導下,理論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各種新觀念新思想在醞釀、碰撞、交流、融合中萌芽。可以說,與新世紀新階段相適應的學術新論已經破土欲出。

觀念更新是理論創新的前提。世紀之初,世界主要國家軍事理論的發展,都把更新觀念作為突破口,牽引和推動軍事理論的新發展。例如,在戰略目的上,強調為國家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在戰略指導上,強調取得戰略主動地位;在戰略功能上,強調保衛全維空間;在力量建設上,強調向信息化發展;在手段運用上,強調追求綜合效益;在作戰指導上,強調聯合作戰與結構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