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軍事鬥爭準備基點和軍隊建設模式的轉變,解決了“變革什麼”的問題,發展戰略和“雙重曆史任務”的確定,解決了“怎樣變革”的問題。它們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解決了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方向、目標、模式、步驟、時限、途徑等根本性問題。中國軍事變革已經曆了萌芽和發育階段,今後將跨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曆史時期。
在重點環節上謀求突破
軍事變革涉及諸多領域和諸多環節,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在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上,似應突出抓好4個方麵。
觀念革命是軍事變革的先導,必須下大力促進思想觀念的更新。100多年前的甲午海戰,中日戰船裝備性能不相上下,在個別艦船的性能上中國甚至超過日本。但從軍事思想和作戰指導角度看,由於大清水師觀念落後、作戰理論陳舊,最終導致戰敗。這表明,武器裝備不落後而觀念落後,照樣挨打!因而,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使我們的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製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通過艱苦紮實的工作,力爭在本世紀中葉完成信息化建設的戰略任務。
科技創新是軍事變革的動力,必須實現軍事科技水平的跨時代躍升。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是軍事變革最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和動力,對軍事變革其他要素構成直接的製約和影響。離開軍事科技及其物化了的武器裝備的發展,強行改變軍事係統結構往往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須把軍事科技水平的跨時代躍升作為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根本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後發優勢,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躍升。為此,當前一是要縮短戰線、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抓好戰略性項目建設,使之進入世界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的前沿。二是科研先行,提高起點,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引進外援為輔的原則,注重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建設的前瞻性,在立足當前任務的同時,把科研的瞄準點集中在信息化戰爭中高級發展階段上,為中國軍事變革奠定中遠期物質技術基礎。三是著眼於提高體係對抗和配套保障能力,促進指揮自動化係統與主戰裝備係統配套、軍兵種間作戰指揮係統配套和全軍作戰指揮係統配套,為構建現代作戰體係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軍事變革離不開強大的人才支持,必須努力鑄造優秀人才群體和隊伍。正如軍委江澤民主席強調指出的,培養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是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這一變革的重要保證。必須下大氣力抓好人才戰略工程,重點抓好指揮軍官隊伍、參謀隊伍、科學家隊伍、技術專家隊伍和士官隊伍。要大興學習之風,在全軍部隊形成一個學習科學理論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潮,為我軍現代化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軍事變革是曆史性的係統工程,必須加強戰略籌劃、分步推進。軍事變革,主要包括軍事科技的革命及武器裝備水平的跨越;人才知識結構的更新和人才培養機製的完善;軍事思想的解放和作戰理論的創新;軍隊體製編製的結構性改造。這4個方麵的有機結合,進而形成科學的現代軍事體係,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複雜係統工程,也是一項幾代人的宏偉事業。因此,必須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統一領導下,統一籌劃軍事變革的方針、原則、政策及步驟,以保證軍事變革的科學性和連續性。與以往的軍事變革相比,麵向信息時代的軍事變革具有鮮明的軍地兼容特征,因此,通用性強的軍事設施和國家有關基礎性建設,必須兼顧經濟功能與軍事功能,國家科技與國防科技應相互兼容、相互促進,防止重複建設,造成信息、技術和資源的浪費。同時,軍事變革必然涉及軍隊結構重組和人員的調整,每一階段的成果都離不開國家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因此,軍隊和地方必須協調規劃,完善配套政策,以有力推動軍事變革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