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現代信息戰爭特色(3)(3 / 3)

依托信息網絡,融合各作戰單元

由於缺乏聯通手段,傳統作戰中,對抗雙方僅能將作戰單元簡單地集中起來,雙方追求的是“多對少”的優勢,通過以多擊少贏得戰場主動。現代高性能的信息網絡已將“神經末稍”延伸到了單車、單機、單艦、單兵,將過去處於分散狀態的作戰單元融合成一個高度有序、高度集成的有機整體,實現了縱向相聯、橫向互通,使現代作戰突出地表現為體係與體係、係統與係統的較量。也就是說,注重體係的整合,以體係對抗取代作戰單元集合的分散對抗,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這在近期幾場局部戰爭中得到了有力地證明。

依托信息網絡,指揮結構實現扁平化

在以往戰爭中,軍隊指揮體製是按一定的跨度逐級向下延伸而構成的,其特點是上下貫通、橫向隔絕,縱向長、橫向窄,呈“樹狀”結構。因而,在指揮控製上主要采用預先計劃協調為主的方式。具體表現為,戰前製定周密的作戰計劃,作戰行動依計劃而行,不到萬不得以,指揮員不會輕易對原作戰計劃進行大的調整和改變。而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指揮網絡的出現,由陸、海、空、天指揮平台構成的網絡節點將各級指揮機關和作戰部(分)隊聯成一個整體,覆蓋整個戰場,使指揮結構呈橫向聯通、縱橫一體的網狀扁平結構。借助信息化向指揮網絡,指揮員可以大大降低對預先計劃協調的依賴,靈活地根據動態變化的戰場態勢,對戰場所有部(分)隊的作戰行動實行隨機式的指揮協調。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就大量采取隨機協調,其空軍也隻有三分之一的飛機按計劃實施轟炸,其餘三分之二則升空後待命,根據指揮部的命令或一線部隊提供的信息,臨時受領、執行打擊任務。

依托信息網絡,戰場前後方聯為一體

傳統的作戰是在有限的地幅內進行,前方、後方的界線分明,作戰雙方的距離沒有超越視距或火器射程,接觸性的特點突出。隨著戰場信息網絡的不斷延伸和完善,作戰人員不親臨前線,在後方就可以獲得前線信息遠程打擊武器裝備,對對方實施打擊,作戰方式從接觸式的肉搏、互射發展為非接觸式的超遠程打擊。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就從5000英裏之外的弗吉尼亞蘭利空軍基地借助全球信息操縱伊拉克戰場的無人機,不僅對戰場實施動態偵察監視,而且還發射“海爾法”導彈對伊軍目標實施精確打擊。而有了全球信息網絡,前線與遙遠的後方更聯為一體,為實施超遠程打擊鋪平了道路,使非接觸作戰在依托遠程作戰平台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更堅實的網絡基礎。

依托信息網絡,戰場空間大幅拓展

受科技發展水平的製約,傳統的作戰行動局限於陸、海、空三維空間之中;隨著衛星的發射成功,出現了太空空間,但仍沒有突破有形空間的界限。而大量電子設備的使用,使有形空間中充斥著電磁波,形成了電磁空間;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使地球上布滿了處處互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形成了計算機網絡空間。電磁空間的電磁信號可以通過無線通信的形式,與計算機網絡空間聯通,共同構成信息網絡空間這一戰場無形空間。而且因信息的主導作用,使得對這一無形空間的控製將直接決定對陸、海、空、天空間的控製。為搶占這一資源,作戰雙方必將通過網絡癱瘓、網絡摧毀、網絡欺騙、網絡防護等展開對製網絡權的爭奪,使現代作戰進入更廣闊的領域,從立足於傳統的有形空間進行對抗,轉向注重無形空間的高度對抗。

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

必須直麵的軍事變革

軍事變革通常發生於人類社會技術形態及戰爭形態出現時代轉型的曆史時期。對人類戰爭形態的時代轉型和階段劃分,軍委江澤民主席曾指出,人類戰爭在經過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幾個階段之後,正在進入信息化戰爭階段。這一判斷說明,人類曆史上已大體發生過三次軍事變革及與之相關的戰爭形態轉型。而在前兩次戰爭形態發生時代轉型(由冷兵器向熱兵器、由熱兵器向機械化轉變)的曆史關頭,中華民族均錯過了軍事變革的良機而留下了曆史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