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武器裝備信息化水平和作戰效能有了實質性提高,各種作戰平台和武器彈藥實現了高度的信息化,並擁有空天地一體、完備的信息係統進行支援保障,因而能更加有效地發揮裝備技術優勢,以極小的代價奪取勝利。戰爭使世界各國認識到,信息化戰爭正逐步取代工業時代的機械化戰爭,成為未來戰爭的基本形態。
當前,美、俄、日、英、法、德、印等主要國家正逐步把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作為軍事鬥爭準備的主攻方向。一是將指揮控製、情報偵察、電子對抗和精確打擊等係統聯為一體,在更高的程度上實現實時指揮、實時控製、實時攻擊。二是高度重視發展“網絡中心戰”能力。要基本做到三軍作戰聯合化、信息處理網絡化、偵察打擊一體化,並使“殺傷鏈”周期大大縮短,作戰能力發生質的變化。三是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美軍計劃到2005年後將精確製導炸彈占所有炸彈總量的比例增加到40%以上,到2010年前後全部淘汰現役的非製導炸彈,裝備全新的精確製導炸彈。俄將重點發展遠程高精度武器,偵察和目標指示係統,陸基、空基和太空電子壓製器材以及自動化指揮係統。四是大力發展天基係統,主要包括天基信息支援係統和天基作戰平台係統。
實施軍事轉型成為重要的建軍方針
美軍以海灣戰爭時1/3的軍隊、一半的時間和一半的傷亡迅速實現了對伊拉克的占領,作戰效能大大提高,充分展示了近幾年美軍事轉型的成果。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要求,推進軍隊從機械化向信息化的戰略轉型成為世界各國重要的建軍方針。
俄羅斯製定了《俄聯邦武裝力量2010年前建設與發展計劃》,明確規定了俄軍的戰略能力,即平時應能同時應付兩場武裝衝突。為此,俄軍把提高武裝力量的“質量參數”和實際效能放在首位,不斷提高軍費投入,努力建設一支機動、精幹、高效、有充分威懾能力的現代化軍隊。日本開始執行《新中期防衛力量發展計劃》,自衛隊由“建設期”向“使用期”轉變,重點發展遠程化、隱形化武器裝備,建立一支“能充分應對導彈攻擊、間諜船入侵、大規模恐怖活動等新型威脅的武裝力量”,以有效應對各種不測事態。
軍事理論創新成為戰略調整的先導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實踐了“先發製人”用兵方針和“快速決定性作戰”、“網絡中心戰”等新的作戰理論,迅速達成了既定戰爭目標。戰爭使世界各國進一步認識到先進軍事理論的價值,並把軍事理論創新作為軍事戰略調整的先導。俄軍加快了理論研究的步伐,在總結伊拉克戰爭、車臣反恐怖戰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努力探討和完善新的軍事理論,如“第六代戰爭理論”、“精確打擊理論”、“特種作戰理論”、“空天一體戰理論”、“信息戰理論”。日本在防空、反導、航空、航天和電子等具體技術理論領域與民間企業結合,加大投入,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多年來與美軍共事的經驗,研討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理論,力圖實現自衛隊由“專守防衛”向“主動先製”的變革。法、德等國在伊拉克戰爭中開始反思離開美國後如何獨立確保歐洲的安全,更加關注信息化條件下的國際安全與戰爭理論。
軍事謀略中所透露的理想戰爭
戰場,是競爭對抗活動最激烈的舞台,也是智慧之花開放最豔麗的場所。《三十六計》基本上都是戰場上爭勝的計謀,可以歸入“戰勝策”之中。
在“戰勝策”中,謀略選擇的原則,仍然是信息化戰爭中,兵戰、心戰、宣傳戰、信息戰,已經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因此,“戰勝策”和“全勝策”,有時是交互運用的。
震懾,是兵戰和心戰的結合。《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提出的“十則圍之”,並非強調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十則圍之”不是個戰法原則,而是個謀略思想。其本意是講:當擁有強大優勢兵力時,就采取圍困的辦法,奪敵心誌,使敵屈服。我們研究高技術戰爭中的非接觸精確打擊,不僅要看到硬毀傷,也要看到軟毀傷——對決策者的心理打擊。伊拉克戰爭,美國也試圖以強大的軍事壓力,並配之以宣傳攻勢,迫使薩達姆就範,爭取不戰而勝。
信息時代的戰爭,仍然是活的因素的對抗。在一定物質技術基礎上,“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仍然是撥動戰爭勝負天平的重要砝碼。
在“戰勝策”中,示假隱真的“兵詐”,是造成敵人犯錯誤;造勢乘機,用奇應變,則是掌握戰場主動權,實現作戰企圖的關鍵環節。
“先勝”,包含著“先知”、“先算”和“先備”。經過科學決策和充分準備,打有把握之仗。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戰爭日趨體係化、複雜化,知、算、備,都遠非往日的軍事活動所能比。看似“勝在戰”,實則“勝在建”;與其臨渴掘井,不若未雨綢繆。求“先勝”,謀於建。
軍事謀略研究的雖然是戰爭,但它追求的則是和平;是為了保全,而不是為了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