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現代信息戰爭特色(2)(2 / 3)

當前國際軍事戰略調整動向

進入21世紀,尤其是伊拉克戰爭結束以來,國際戰略格局、戰爭形態以及各國安全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確保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大了對軍事戰略調整的力度,在廣度和嚐試上可與冷戰結束初期相比。

根據形勢變化適時調整軍事戰略

國際戰略形勢的深刻變化必然引起軍事戰略的調整。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在21世紀初發起的旨在構築美國主導的“世界新秩序”的重要戰略行動,它導致“多極”與“單極”的碰撞更加激烈,主要戰略力量分化組合。在新的國際戰略形勢下,為最大限度地確保本國戰略利益,世界主要國家紛紛調整了軍事戰略。

從2002年起,美國對其安全態勢進行了多次綜合評估,指出美國安全環境進入“新的危險時期”,“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結合”成為美國最大的現實威脅,美國提出了“以反恐和保衛國土安全為重點,以先發製人為方針”的反恐戰略,並著手進行全球戰略部署調整,強化聯盟戰略,以有效維護美國國家安全及其全球戰略利益。

伊拉克戰爭後,俄羅斯進一步明確了安全威脅,認為不能排除直接威脅俄安全的軍事威脅,不能排除在俄邊境附近爆發涉及俄安全利益的大規模武裝衝突;恐怖主義已由政治威脅演變為軍事政治威脅,內部恐怖主義與國際恐怖主義相互交織、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對俄羅斯構成了現實的威脅。為此,俄充實了“現實遏製”戰略,強調實行更趨積極的核遏製戰略,保持“同時”應付“兩場”武裝衝突或局部戰爭的戰略能力。

2003年8月,日本政府發表新年度《防衛白皮書》,提出國際恐怖主義、導彈和生化武器襲擊等正成為日本的新威脅,自衛隊應積極應對多元化的新威脅,參與國際安全合作,營造行使“集體自衛權”的空間。日本還提出了“先發製人”的方針,變“專守防衛”戰略為“主動先製”戰略,加快向軍事“外向化”發展,為實現政治大國的夢想提供支撐。

2003年6月20日,歐盟成員國和10個候任國外長一致通過了歐洲曆史上第一個共同安全戰略,提出了歐盟麵臨的主要威脅和戰略目標,繼續推進一體化防務建設。印度則全麵增強軍隊作戰能力,發展海洋威懾和核威懾能力,確保在南亞地區的支配地位,爭當世界軍事強國。

先發製人成為對外用兵指導方針

美國提出了“先發製人”戰略思想,並在國際上引起多國效仿。在巴厘島爆炸事件後,澳大利亞即宣布,將放棄原來隻專注於保護本土和周邊地域的軍事戰略,要對海外恐怖目標實施“先發製人”打擊。法、德兩國雖然反對在伊拉克動武,但並沒有對“先發製人”本身提出更多異議。英國完全擁護美國的戰略思想。日本則宣布在“有可能受到外來攻擊時,首相可以命令自衛隊出動”,並考慮“當發現外國確實有攻擊日本的意圖,並有向導彈發射裝置灌注燃料等動向後,相關法律應能保證自衛隊采取先發製人的措施”。俄羅斯也把“先發製人”作為基本的用兵原則。《俄羅斯武裝力量現代化學說》強調,俄武裝力量動武的空間不受限製,動武時限提前,今後的俄羅斯武裝力量動武不隻限於衝突或戰爭爆發之際,隻要俄感受到了敵人對自身與其盟友構成重大威脅就可以動武。俄軍事戰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進攻性明顯加重。

遏製與威懾仍是大國軍事戰略的支柱

在激烈的國際軍事競爭中贏得主動、遏製並威懾主要戰略對手的崛起曆來是大國軍事戰略的核心內容。美國在奉行“先發製人”的反恐戰略的同時,繼續奉行針對大國的“遏製戰略”和“威懾戰略”,以防止新興大國崛起。

麵對威懾與遏製,俄羅斯更加重視戰略力量建設,出台更富有進攻性的核戰略,力圖用核威懾力量彌補常規軍事力量的不足,維護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和國家利益。一是增強核遏製力量,徹底結束冷戰以來核力量“隻裁減不研發”的狀況,計劃以每年33-45枚的速度裝備“白楊M”導彈,加緊研製戰略核潛艇和T-60S型隱形轟炸機,以鞏固其“三位一體”的核威懾力;二是進一步降低核打擊門檻,表示核武器不僅適用於核戰爭,也適用於常規戰爭,不僅適用於有核敵人,也適用於使用常規武器的敵人;三是突出“常規遏製”手段建設,重點發展能形成局部優勢的常規裝備,增加常備部隊。計劃到2007年,俄軍常備部隊將達到72個團。

信息化戰爭成為軍事鬥爭準備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