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現代信息戰爭特色(2)(1 / 3)

戰場對抗仿真化。據外刊資料顯示,美軍坦克、飛機模擬訓練費僅為實戰武器訓練費的10-12%,而其第二次訓練革命的主要內容,就是將美軍行之有效的戰法融入到模擬對抗領域。目前,美三軍訓練中心都配備有先進的模擬仿真係統,網上演兵、網上對抗,在“電腦上打仗”,已經成為21世紀美軍信息化作戰的重要形式。德國基地的最大特點,是特別重視利用現代技術實施規模化演練,對作戰的環境、行動、過程和結果進行準確描述和形象模擬,其所有基地都裝備了現代模擬係統。

製造真實的戰場環境,使部隊像在戰場上一樣作戰,是這些基地的唯一標準。如他們每期訓練後,都要帶回錄像帶和書麵材料,以供今後部隊指導實戰使用。訓練中,部隊需要防坦克壕,就根據實戰派工兵去挖,如果士兵在“戰鬥”中“負傷”,就對其進行及時搶救與後送,如果傷員搶救無效“死亡”,就會派其他士兵頂替其戰鬥位置。

上戰場先跨越“準戰場”

依托基地進行基礎性“實戰”演練,是21世紀軍事對抗的一大突出特點。當前,世界一些軍事強國的軍隊針對未來高技術戰爭的需要,都在大力強化基地化仿真訓練,並且不斷加快基地建設的步伐。他們認為,任何一支軍隊,若想在未來戰場上取得勝利,就必須首先通過“準戰場”的嚴格考核。一般說來,這些基地都具有情況複雜、戰場環境逼真、手段多樣化的特點,對於部隊的戰術手段、戰法研究、提高官兵的實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準戰場”,目的是為了增強“戰時”的對抗性和針對性,以確保己方部隊的作戰理論、作戰樣式和作戰行動,與未來的實際戰場相一致。如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特種部隊為了應對即將打響的伊拉克殘酷巷戰,海軍陸戰隊在海外基地反複進行“實戰”演兵,不斷查找問題,從而得出未來真實戰場的各種相關數據,做到有備無患,大大減少了戰場傷亡和戰爭損耗。除此之外,來自“準戰場”的考核,主要體現在“準戰場”的假設敵確定上,就像在玩真實的戰爭“遊戲”,依據未來作戰對手建立的強大假設敵部隊,往往能讓作戰部隊得到來自於“真實”的戰場體驗。這使得以往部隊一廂情願、固步自封、以自己為中心的對抗局麵得以大大改觀。據悉,美軍“歐文堡”中心的假設敵——第177裝甲旅,其扮演哪個國家的軍隊隨不同時期美國的戰略重心轉移而不停地變換“角色”,如上個世紀80年代扮演蘇軍、90年代後期扮演“邪惡國家”,到目前因戰略重心東移而裝扮新的“戰略競爭對手”等。

新作戰理論概念解析

美陸軍一些高級軍官提出了“行動中心戰”概念。這一概念是相對於“計劃中心戰”而言的。在工業時代的機械化戰爭中,所有作戰行動都是根據作戰計劃進行的。在人類文明進入信息時代後,美陸軍開始建設網絡化的數字化戰場,使美軍作戰產生質的飛躍,即由“計劃中心戰”躍升到“行動中心戰”。實施“行動中心戰”的前提條件是作戰係統網絡化和戰場對己方透明,即對己方的位置、友鄰的位置和敵軍的位置一清二楚。隻有這樣,才能根據當時戰場需要采取“行動”,而不是依預先的“計劃”,做出反應,實施作戰。

“穩定行動”

這一新概念是美陸軍近年來最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之一。2001年版《作戰綱要》用整整一章、30多頁的篇幅對其進行了詳細闡述。“穩定行動”是美陸軍為促進和保護美國國家利益而采取的旨在“促進和保持地區和全球穩定”的軍事行動。這種軍事行動有3類10種。其3類是:決定性行動;創造決戰條件行動和支援保障行動。10種為:包括維持和平、強製,平和支援外交努力在內的和平行動;外國內部防衛支援行動;安全援助行動;人道主義與民事援助行動;支援反政府行動;支援反毒品行動;打擊恐怖主義行動;撤離非戰鬥人員行動;支援軍備控製行動;顯示武力行動。

“火力圈”

美在1999和2000財年的《國防報告》中,都用較大篇幅論述了海軍的“火力圈”概念。這一概念是在參聯會頒發《2010年聯合構想》,要求海軍向大規模陸上聯合作戰提供海上火力支援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其實質是使用各種海上(主要是艦載)對陸攻擊武器係統,對一定範圍內的陸上目標實施火力突擊,支援陸空作戰。“火力圈”作戰理論要求,當海軍的艦艇或戰機等作戰平台進入該圈後,這些作戰平台的所有武器係統便被納入聯合特遣部隊指揮官的對陸攻擊武器係統數據庫。隨之,指揮官便可根據火力支援方案,指示某一或某些作戰平台遂行火力打擊任務。為了落實“火力圈”作戰理論,美海軍將開發多種新式對地攻擊武器係統,並使武器係統和火控係統實現網絡化。

“自主作戰能力”

2001年6月,美海軍作戰部和陸戰隊司令部聯合推出了“自主作戰能力”概念,要求利用正在逐步成熟的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控製技術,增強海軍和陸戰隊的無人機和無人駕駛車輛在複雜環境中的作戰能力,擴大美海軍在敵近海地區的作戰空間,增強偵察和打擊能力,減少人員傷亡。為此,美海軍將重點開發以下項目:多種無人機,如垂直起降無人機、多用途遠程無人機等;海地無人艇的海底偵察、監視設備;地麵無人駕駛車輛的新型探測器、自動控製和無線電通信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