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光線:金針菇基本上屬於厭光性菌類,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子實體形成需要微弱的散射光,但光線能促進子實體的發生。
6.酸堿度:金針菇菌絲生長的PH值為3-8.4出菇時的pH5~6為最適宜,產菇最多。
(二)栽培方法
1.培養料配製以棉籽殼為例。棉籽殼78%,米糠或麥皮20%,糖10%,碳酸鈣1%,混合後加水拌勻,含水量65~70%,PH值調至6左右,然後悶堆半小時裝入塑料袋中,邊裝邊壓實。裝至袋上端留10厘米,套上頸圈,塞好棉塞即可。
2、培養料裝好後,應及時裝入高壓鍋或消毒灶內。若采用高壓鍋蒸汽滅菌,在1.5公斤/厘米2下保持1.5小時;若用常壓蒸汽滅菌在100℃下保持6~8小時。
3、滅菌後即接種:待料溫降至40℃左右時,趁熱搬進接種箱或滅菌室,經消毒後在料溫降到25℃以下時,按無菌操作將菌種接入袋口培養基上。一般每瓶菌種可接40~50袋。
4、菌絲體培養:開頭三天保持23~26℃,促進菌絲盡快萌發定植,封蓋料麵,通風宜小些,濕度保持70%以下。
3~5天後,菌絲全麵萌發並生長蔓延,這時將溫度降到20℃左右,使菌絲在適溫下健壯生長。10天左右以後菌絲就向料內生長蔓延。15天左右以後菌絲就能長到袋子的一半,溫度可降到18~20℃,並加強通風換氣,每天1~2次。約經25~30天培養,菌絲就可長滿全袋。
5、出菇管理:當菌絲體長滿袋後,及時搬進栽培房,將塑料袋口的棉塞和頸圈取出,把袋口完全張開成圓筒狀,上蓋報紙,每天噴水1~2次,保持報紙經常濕潤。幾天後,料麵出現褐色的水珠,或形成一層白色霧狀物,再經2~3天就會長出菇蕾。菇蕾長出後菌蓋開始分化,菌柄長約2~3厘米時采取通風措施。隨著菇柄伸長,把袋口逐漸卷高。覆蓋的報紙,除菌蓋生長不正常要打開通風外,一般不要揭去,並注意經常噴水保濕,但報紙不能直接接觸菌蓋。這樣,既可遮光,又能保濕促進菌柄伸長。
6、采收要求:顏色潔白或菌柄基部1/3呈淡黃色,菌蓋直徑不超過2厘米,柄長13~15厘米。采收時,用手輕握菇柄下部,整叢拔起,柄基部用小刀切整齊。采收後,將料麵輕耙一層,整平,停水3~5天,使菌絲複壯後,再進行管理,8~10天,又可以長出新的菇蕾,一般可采收3~4批,整個栽培為3個月左右。
平菇室內栽培
平菇(側耳)在植物分類學上屬於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口蘑科,側耳屬。目前栽培較多的是糙皮側耳和美味側耳。多類食用菌中,平菇素以富含蛋白質著稱,其味足以與雞肉媲美,且鮮而不膩。
平菇是世界上主要栽培食用菌之一,但栽培曆史較短。
它具有適應性廣,培植方法簡便、場所多樣、成本低、見效快。不但適於工廠大規模生產,也可作為家庭副業,故被認為是食用菌栽培業中的“後起之秀”,前途廣闊。
(一)平菇的生物學特性
平菇是木腐菌。自然界中,它常在楊樹、柳樹、榆樹等多種闊葉樹的枯朽樹樁上成簇生長,人工栽培可采用木屑、棉籽殼、甘蔗渣、玉米芯等為培養料。
平菇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營養:適宜平菇菌絲生長的碳源是碳水化合物,如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澱粉、糖等。這些物質存在於木材、稻草、棉籽殼等培養料中,因此平菇所需碳源能從培養料中得到滿足。其次,它也需要少量氮素和一些礦質元素,如磷、鐵、鉀、鎂等,這些物質也可從培養料中得到。
2.溫度:菌絲在7~35℃之間都可生長,以26~28℃最適宜,子實體可在5-20℃時形成,以13~17℃為適宜。
但品種不同對溫度的要求也有差別,如高溫型菌株,在25℃時也能形成子實體。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晝夜溫差大,能刺激原基的分化和子實體的形成。
3.水分:平菇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料內含水量在60~70%。出菇階段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
4.空氣:平菇是好氣性菌類。菌絲生長階段如果透氣不良,菌絲生長緩慢,出菇階段如果缺氧,則不能形成子實體或形成大腳畸形菇。
5.光線:子實體發生階段要避免陽光直射,但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6.酸堿度:平菇喜偏酸性環境,pH以5.5~6.5為宜。
(二)栽培方法
栽培時期,最好是春秋兩季,其中以秋季最為合適。一般說來由8月至次年4月均可栽培,關鍵是掌握好以上所適應的溫度。培養料的配製,這裏介紹兩種方法:
(1)棉籽殼培養料:采用無黴變的棉籽殼50千克,過磷酸鈣1千克,石膏粉1.5千克,多菌靈100克,加水60千克~75千克拌勻,濕度以手緊捏棉籽殼時,指縫間有水溢出,但不會很快滴下為宜。此時,培養料含水量在60~70%。然後培養料堆放24小時後即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