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 / 3)

鄉村農民濃烈的家庭觀不被曆史長河稀釋的關鍵是財產的家庭所有製,這是傳統中國農村不斷延續的根本。財產家庭所有製使家庭財產有了繼承的法理,家庭的財富就在家庭成員內部之間消化,這利於家庭的傳承和凝聚。有恒產者有恒心,藏富於民,這是傳統社會統治者一直以來管理鄉村的指導思想。這裏的“民”實際上也是指家庭。家庭擁有恒產就使家庭有了穩定的物質基礎和追求的目標。無為而治也是傳統社會統治管理的一種方式,上層不過多幹涉家庭的經濟活動,讓家庭因安靜生產而富。如果家庭創建結果始終是一窮二白,那麼家庭的圈子就一定鬆垮掉,人們就會陷入無目標,不安逸的困惑中。家庭所有製雖然屬於財產私有製,但又不是財產集中製。家庭財產私有製最不能容忍的也是社會財產高度集中。權貴階層大肆斂財擁田萬頃使絕大多數農村家庭沒有土地,這種財富製度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家庭所有製。唯一公有製集中統一社會財富剝奪了家庭的財富擁有,這同樣不利於家庭所有製。中國上世紀中葉以行政權力在鄉村推行的集體化運動,實行集中統一的公有模式,又試圖打破家庭單位,大家集體勞動,集體吃大食堂,甚至集體住宿,這種看似現代化的革新最終失敗了。因為那場轟轟烈烈的集體化革新運動後農村集體集中了所有的社會財富,導致實際的家庭利益被邊緣化。家庭利益與集體利益成了對立麵。這極不適應農民們的天性,也不符合農民的價值觀。

家庭得以傳承和凝聚還需要其他方麵的合力。在一個家庭裏,家長一般掌控著財權。家庭的所有權都是以他的名義確立的。家庭財產如果想分割、轉移、出售、繼承、賜予都必須由他同意並具名,其他人不算數。這種家庭財富的處置權力出自於家庭財富家長既有權力的事實,也有官方對家庭財富由家長冠名的強化。家庭財富家長控製權的存在使家庭成員隻能聽命於家長,不敢有所造次,這樣就可以使家庭成員間有妥協而安穩。而家庭成年成員都要上繳自己的所得給家長也促使家庭的財富因集中看起來富有。家長集中財權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第一個男孩子到了婚配的時候,全家所有的力量都會集中起來支持兄長建立家庭,有時候連妹妹的男方聘禮也被家長自作主張轉成了兄長給未來媳婦的聘禮。家庭集中財權也可以使一家人收入微薄但是也可以把總多的孩子養大。

鄉村家庭道德上的建設也促成家庭的安穩。家庭中父母對下的愛是無保留的,這是天性使然,也是責任性擔當,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悉心付出,抱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態度,最後會把自己創造的所有財富都留給自己的孩子(家長製之所以大行其道關鍵還是家庭財產歸根到賬最終都是孩子的。)。孩子對父母的愛要有回報。父母養孩子就是為了老的時候有一個依靠,孩子要懂得感恩。鄉民還把孝道視為一個人最重要的道德。萬事孝為先,孝子能夠站上道德的高點,讓鄉人津津樂道,不孝子會讓父母寒心。孝主要有五大類:一是要四肢勤勞,不能懶惰,要體諒父母之勞,二是要節約,不能貪吃,要知道父母攢錢不容易,三是不能隻顧著妻子而不顧年老的父母,四是不得犯上,不要言語中傷父母,五是不能好鬥逞強,否則會連累父母。這五孝基本說清了孩子在家裏對父母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兄弟姐妹之間的相攜互助也是非常的明顯,不能爭強好勝。一般情況下,一個家庭,兄弟姐妹眾多,長兄長姐付出最多,對下麵的弟弟妹妹百般照看,而弟弟妹妹又懂得感恩。

因為穩固的家庭有利於社會財富的積累,有利於鄉村的穩定,所以曆朝曆代官方也都是提倡農民們以家為重,專心經營。那些利於家庭穩定的典型事跡或者典型人物會被表彰。守寡女子為了家庭不改嫁從一而終,最後她會得到官方的封賞,村子路上碼起高高的貞潔牌坊。一個家庭長久維持下去就像綿綿長河不息,這同樣會獲得官方的認可,像義門陳氏就獲得過唐宋數位皇帝的親筆敕賜旌表和諸多將相名流詩賦讚譽。

傳統鄉村重視成家立業,成家顯然比立業更加重要。隻有成家的男人才能算得上是成年的男人,在鄉村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中國成年農民活著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自己,而是能夠為自己的兒子操辦婚姻,替他建立家庭,讓兒子成年。替兒子建立家庭是一項最艱難的工程,需要大量的金錢付出。要造房子,要下聘禮,要購置家具,要送禮。農田收入微薄,所以平時得省吃儉用,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兒子身體不斷長高,做父親的就“性命難逃”。這“性命難逃”不是指死,而是指日子難熬,需要巨大的付出。有條件的家庭很早就規劃自己孩子的婚姻:有指腹為婚,有兒童時候的婚約,還有近親婚配。等不到男女雙方長大了,童婚現象也不算少,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告別了少男少女時代,做了丈夫或成了別人的老婆。有的經濟條件差,就撿一個家庭經濟條件更加差的女嬰養著做童養媳。鄉村土改後地主富農階級成了鄉村的賤民,他們的子女也被搞臭了。等子女成年了卻門檻冷落,周邊沒有人願意把女兒嫁進這種家庭去受罪,也沒有小夥子願意娶地主富農的女兒,以免被拖累。結果地主富農家庭隻能彼此間通過換親的方式來解決兒子女兒的婚姻。此種過程雖然會產生很多的人間悲劇,但是閉塞的鄉村裏聽從父母之命也不算是最差的婚配方式,總比亂點鴛鴦譜強,也比聽從組織安排強。自由婚姻也會有看走眼的悲劇發生。

傳統的中國農民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夫一妻製度,這是受農村的經濟條件和女主人在家庭裏的地位決定。鄉村經濟收入微薄,即使是有田幾十畝,但要娶上兩房也是非常困難,而且鄉村的女主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並不是很低,她們也不同意丈夫再娶小妾。那些所謂財主一妻四妾的故事基本都是占地幾千畝的大戶人家,絕大多數的農民是不可能的。

周家渡村農民都是普通的農戶,沒有大戶人家。老婆到了夫家生下孩子幹起農活,基本上就是半邊天了,男人那敢再納妾。記憶裏周順富的爺爺有過小老婆,因為大老婆十幾年不生,周順富的爺爺就花了一些銀兩領了一個女人進來,聽說這個女人是被丈夫賭博輸掉的。生下周順富的父親不久,這個女人就被周順富的奶奶趕走了。這嚴格意義上講不是納妾,隻是借腹生子。

鄉村男女比例嚴重失調,每個村子幾乎都有鰥夫存在,他們不是因為個人智商問題,而是家庭經濟跟不上。鰥夫相當於沒有什麼未來,屬於自生自滅的一族,在鄉村的地位不高。女性基本上沒有剩女,都能找到婆家。有的女性不幸守寡,如果還是年輕想改嫁,一般很容易找到夫家。所以舊鄉村有很多異父同母、同父異母,甚至是“拖油瓶”的現象。

因為沒有節育的理念,所以一戶人家基本上都是可以男男女女生下十多個孩子,其中幾個會因為身體或者意外原因夭折。這麼多的孩子擠在一個小家庭裏生存,農田裏的收成又微薄,養活他們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最年長的孩子比最小的孩子年紀要大二十多歲,負責起了照看小弟弟小妹妹的責任。做父母的根本做不到細致養育,那些孩子與其說是養大的,不如說是聽天由命自己爛大的。很多農村孩子都是饑腸轆轆,營養不養,衣著破爛,形象邋遢。當這些孩子不斷長大的時候,他們就逐漸參與到家庭勞動力裏麵。

哪怕男女比例失調,但是農村男孩子的地位還是要比女孩子來得高。每一個家庭都迫切希望能生個男孩子。農田作業的強度是離不開男人的,挑穀擔,抬稻桶隻能依靠男人,兒子們又有傳宗接代的含義,娶別人家的女兒進家門,自己的姓由兒子傳給孫子,一代一代傳下去。最重要的是大家在一個村子裏群居,雖然有同舟共濟,但是也會有怕強淩弱。兒子眾多在村子裏就是一種強大的勢力,隻有孤女寡母,族人也會來搶奪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