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庭
家庭單位是自然而成,而不是來自於後天的組織結構,人生命的天性在這裏起著決定性地作用。男女婚配建立新家庭,然後繁衍新生命,然後養育成人,此過程中人們組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穩固體。所以,家庭的存在曆史也要早於家族、種族、民族和國家等,甚至要早於人類的曆史,在人類的形成過程中就得依賴家庭。
人類生物角度上的脆弱,比如孩提時候沒有抵禦外界危險的一絲能力,年老的時候沒有辦法舉起斤重之物,女性身體功能不利於重農活和野外捕獵,一個人即使是壯年,疾病也隨時而來,這個時候都是要依賴家庭的力量來度過困難;人的能力有差異,特長各不相同,這個時候家庭的存在為差異性大的人們提供了合力協作,取長補短,互相提攜的最好平台;人類的優勢是大腦,家庭這個群體的存在為人類的組織能力發揮提供的空間。
在一個生產落後的時代,一個人脫離家庭安全自由獨立生存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國農民特別是南方的農民身體瘦弱,個性圓潤,所以對家庭的依賴尤為強烈。每一個中國農民都是以家庭成員的麵目出現的,都具有強烈的家庭意識。他們的個人生存發展與家庭同體,即使死後也是由家庭為他下葬和超度,個人完全沉浸於家庭,隻是家庭的一個組成分子。
傳統的農村勞動都是以家庭為單位耕種勞作,家庭都像一棵大樹,渾然一體,人在裏麵生活,各種發揮特長,互相合作,互相取暖,同心同德。男耕女織,你挑水我淘米,父親割麥母親哺育,孩子拾柴奶奶燒飯,家庭成員各有其責,各有位置,有人如枝幹,有人如樹葉,有人如根係,共同維持。家庭統一耕種與家庭統一生活管理可以說是人類活動效率相對最高的。男耕女織隻是一時,很多時候田間勞動是一家人婦孺老弱一起共同參與,這樣才能幹時節獲豐收。飲食是以家庭為單位一起共食,衣著和居所也是以家庭為單位統一管理。吃飯的時候大家同餐共食。菜不分你我,端上來就是一大盆。全雞全鴨擺在桌上不是給一個人吃的,而是每人都有份。長期的家庭聚餐環境熏陶使中國農民從來不會獨吞桌上的菜,絕大多數都是等別人下筷再動手。一盆好菜上的時候不是在考驗一個人,而是互相夾菜,讓給其他人。如果有一個家庭成員缺席沒有到,那麼大家都會等到這個人到了以後才一起動筷子。菜都涼了,天都暗了,但是沒有人會先吃。男主外,女主內。每天清早,女主人就會捧出全家人一大盆昨夜換洗的衣服到河埠頭去洗。自家男人的孩子的父母的都有。村子裏每個女主人都是這樣的,如果她洗的衣服隻有自己的幾件倒顯得不好意思。在一個家庭裏麵,和睦相處,人內在的自私心幾乎被共同心所取代,結果除了不懂事的孩子外,人人都表現出真心心甘情願的為其他家庭成員奉獻付出所有。
農民個人的行動往往要擔負整個家庭的責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家裏人是一個特殊的概念,家庭中有人獲得了成就,那麼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感到臉上有光,相反,如果有人做了不恥之事,家裏每個人都感到矮了半截。一個人的債務就是整個家庭的債務,父債子還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子債父還也是基本的常理,父終兄及是家庭主心骨不缺位的方式。中國舊傳統的律法講家庭株連,一個成員違反了某項政府法律,那麼其他家庭成員都要被牽連。如果是沒收家產,那麼一家人就有家無處回。如果是造反,那麼滅三族,誅九族也會可能,絕大多數是奉公守法的家裏人會被砍頭,包括孩子,這樣這個家也就斷了根。
傳統的家庭永遠是心頭長長的慰藉,是安逸,是踏實。一個人離開了家庭在鄉村基本上生存困難。人們總是對孤兒和鰥夫抱著深深的同情和擔心,也有很強的歧視。孤兒在生活中缺乏母愛,鰥夫在生活中缺乏妻愛,他們成了鄉村事實上的遺棄者,很容易邊緣化。田間勞動中孤兒和鰥夫就顯得局促,沒有幫手,沒有協助,孤苦伶仃。即使勞動了一天,回到家裏衣服還沒有人洗,飯還沒有人做,冬被還沒有人給曬。每天如果這樣子過,那壽命不會長。中國農民不喜歡離家外出,“金窩銀窩不如家裏的草窩”,他們視在外工作為漂泊人生,不是美好安逸的活法;視無家者為流浪漢,風餐露宿。
“風,雪,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常年出門在外,這不僅是一個皇家侍衛的心情,也是所有中國農民的心境。“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暮年回鄉,葉落歸根這不僅是一個著名詩人的感慨,也是所有中國農民無法釋懷的情結。
不僅如此,那些在外謀生的人即使死後也希望葬在故鄉。那無盡的牽掛眷戀化為一座故土的墳塋,從此飄蕩的心也釋然了。
中國成年農民最珍視的就是家庭的建設,他們總是想把自己的家庭建設得更加完美,所有付出的所有的得到的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家庭。家庭中起著最重要作用的是父親,他是家裏的頂梁柱。中國農村的父親是一個家庭的代表,是家長。他的形象他的為人處事甚至是他的健康狀況都是一個家庭的標誌。一個失去了父親的家庭就像房子斷了橫梁,不成樣子,也容易被鄉人欺負。人們在評價一個人總是要聯係到他的父親。他是“某某”的兒子是一個招牌式的詢問。家長不是好當的。父親都是滿滿的責任,是依靠的大山。田間勞動都是由他們組織,也是勞動實施的骨幹力量。他們還很會持家,勤儉節約,崇尚積存,目的就是造房買地,為家庭財產添磚加瓦,給自己的兒子們有一個不落伍的住所和僅可能多的財產。他們還會打算,錢都是用到刀口上,用在最需要最合適的時候。他們還把子女的出路安排得非常的具體。長子在家守好幾十畝田,莊稼收成有保障;二子學手藝,家裏小補小修不用慌;三子讀書,也不枉耕讀人家;四子學做生意,見見世麵。大女兒嫁到鄰村,離家近以後自己病痛了有個照應;二女兒嫁到山區,上祖墳祭拜的時候有個落腳點;三女兒嫁海邊,可以提供些家庭需要的私鹽海鮮等。中國農民的母親是家庭的溫暖。她對孩子全身心付出,無微不至,是家庭的粘合劑,沒有母親的家庭就像冬天漏雨的房子,淒淒慘慘。母親更是擔當了孩子老師的角色。她的有些教導比隻傳授知識的教師更加有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基本上也都是由母親完成。
人類天性中繁衍生命的本能是建立家庭的根本原因,提升到文化層次上就是“有後”,提升到價值追求上就是家庭延續不斷。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裏的無後有兩種解釋,一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二是沒有後代,此處權作第二種解釋)。家庭的建立就得有孩子,隻有夫妻兩人家庭就失去了重要的意義。傳統社會裏,農民對人丁興旺非常看重。等到自己年老的時候,看到子孫滿堂,四世同堂,那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傳統農民一般都是不節製生育的,也沒有節製生育的醫療條件。一戶人家每隔一兩年就生,一生十來個,其中就有四五個兒子。要給兒子們都建立起好家庭,普通農家真是要命了。然而,等到兒子成家了,他們就滿足了。
中國農民不僅僅肩負對下的任務,還有頭頂對上的使命。因為祖蔭庇護情結深厚,他們就總感到自己死去的上輩或者更上的先輩一直監視著自己。所以他一定要告慰先輩自己沒有偷懶,嘔心瀝血為家族做了有意義的事情。於是光宗耀祖成了每一個農民的夢想。隻是這番無限榮光隻有極少數的精英農民能夠實現,他們成了鄉村的楷模。一個乞丐最後當上了皇帝,他把一生務農的父親、爺爺、太爺爺等都尊為皇帝。原來的破祖墳也進行修繕,變成了陵寢。一個書生最後當上了大官,他最大的欣慰是皇帝對他上三代封賞。絕大多數的農民隻能通過擺桌子祭奠、燒紙錢、上墳跪拜等方式來完成自己對上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