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最喜歡湊熱鬧,喜歡紮堆。如果哪個村子放電影,上演古裝戲文,那麼其他村子裏的人都會結夥趕過來。電影或戲文都是以前看過的,沒有新鮮感。像電影《春風夜火鬥古城》已經放了十多次,整整跨了五六個年度;越劇《碧玉簪》也是家喻戶曉,台詞人人都滾瓜爛熟。但是大家都沒有失去觀看的熱情。大家不是為看電影或戲文而來,而是為湊熱鬧而來。晚飯早早地吃好,然後都相約著三五個人一起出發。他們還非常喜歡起哄,對某種人或者某種行為發出集體的怪叫聲,有一個姑娘穿著特別漂亮的裙子,男人們就吹口哨起哄;有人發現了一隻小野豬,大家就追逐起哄;有人在比酒量比力量比飯量,大家就鼓勁起哄。這是長期團體生活下產生的共同心理影響。
傳統的農村有很多的廟會。廟會一般都有很隆重的祭奠儀式,方圓十裏的村民都會相約趕過來湊熱鬧。大家趕廟會也很少獨自去,總是湊成一個團隊,一起去。周家渡村周圍有很多的集市,集市上出售各種特產,這樣就會吸引方圓十多裏的人來湊熱鬧。鄰居婚事,大家都會來坐坐,討糖吃。
看熱鬧也是農民的愛好。鄰居吵架了,大家都聚攏來,觀看的人比勸架的人多得多。鄰居家殺豬了,大家都來看,幫不上忙的人比能幫上忙的人多得多。哪怕是死人了,很多人也會聚攏來看道士怎麼做殤事。
小孩的遊戲方式可以影響一輩子。鄉下的孩子都是聚在一起玩,他們湊成一起才感覺到熱鬧。很少有人能夠一個人找樂。這些活動總有一個孩子王,其他被叫到一起玩的人都非常樂意,沒有被叫到的那些同齡人落寞。
農民碰到一起總是先問對方是哪裏人。哪裏人既是表明出身地,也是表示該人是屬於哪個圈子的,然後再詢問對方村子裏熟悉的人,這既是套近乎,也是把同一村的人歸到同一個圈子裏去了。
圈子並不僅僅以村子為單位,在特定的地方或者特定的時間圈子也會發生變化。那些出門在外麵生活或者讀書或者遊玩的人,會因為地域的不同分別形成小圈子,這就超出了村子的範圍。在村子裏,同樣會形成很多更小的圈子。自家兄弟是一個圈子。即使兄弟曾經為掙財產鬧得不可開交,但是遇到別的圈子來欺負,兄弟就還是兄弟,兄弟畢竟是兄弟。村子裏相同姓氏也會形成小圈子,或許同姓根本不存在什麼血緣關係。圈子一經形成就會對圈子外的人產生排擠,而圈子裏的人又以此為榮,彼此信任。
傳統的中國農民有很強烈的葉落歸根的情結,他們對故地的思念也遠遠超過其他的群體。因為從小圈子化的生活,所以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屬於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的,他們的心已經與這個老圈子結合在一起了,在他鄉也總是夢牽魂繞。
因為圈子意識的存在,所以中國農民從自己的圈子出發看問題,觀念上會狹隘。陌生人來到村子大家覺得像是外星人一般,跟在後麵嘲笑對方。他的口音大家一點也聽不懂,也覺得對方不可理喻。大城市裏來的人看到村子一大片綠油油的麥苗以為是韭菜,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大村子的人覺得自己村子人多力量大的,村子裏能玩的可以去的地方也多,總是看不起小村子的人。小村子的人又看不起村子外孤單的幾戶人家。
圈子的核心是中央,所以村子裏地位最高的人是村子中央的人家,家裏的長子一般都有住房選擇優先權,他總是選擇老房子。弟弟們都隻能到村子的邊緣選住處。住在村子邊緣的都是相對地位低的人家。很多村子都是同姓同族的,他們就組成一個大圈子,那幾戶異性的人家就難以融入這個圈子,他們總是被排擠。一個村子裏的拖油瓶也總是遭到其他孩子的欺負,他比其他孩子不受歡迎。
圈子意識的存在使中國農民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在自己的圈子裏他們有充分的自信心,有一種特別的衝動與自大。他們覺得自己是圈子裏的主人,瞧不起外來者,甚至會欺負外人。所謂龍王也難鬥地頭蛇。這種意識使圈外人視中國農民是固步自封閉、坐井觀天的。中國農民到了圈子外麵就馬上感動自己的局促,原來具有的圈子意識強化了自己外來者的身份。他們非常的膽怯,缺乏信心和開拓精神,默默的在外做下等活。這種意識讓圈外人視中國農民是一種懦弱的群體。猛虎獨來獨往,傲視森林;麋鹿成群結隊,跟從著頭領。中國農民更加具有麋鹿般的心理。
有時圈子會被打破,這樣就必須建立起新的圈子,否則農民們就會失去幸福的感覺。
傳統中國農民的從眾心理和圈子意識有時也會給安逸的鄉村帶來不穩定。從眾心理使中國農民不會獨立思考,隨波逐流,陷入偏執,很容易被鄉村的權威人物煽動情緒。某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被接受引入,鄉間馬上就會形成群體輻射效應。或跟從,或參與,或煽火,成為燎原之勢。這時候的鄉民會陷入愚昧施暴者,又是受害者的怪圈。圈子意識使中國鄉村村與村之間缺少溝通,圈子的利益有時成為了行動的決定力量,導致鄉村製造不必要的矛盾,排擠比相融似乎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