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浙江鎮海的特種動物
鎮海棘螈隻分布在我國浙江省鎮海縣,現改為寧波市的鎮海鎮。
棲息在海拔100~200米的丘陵地區。平常生活在陸地上,白天多隱藏在陰暗潮濕、土壤疏鬆之處的草叢、土穴、石下或石縫中,到了晚上才出來活動。它們是以小型螺類、蝸牛、蚯蚓、蜈蚣、馬陸、布行蟲等為食物。
鎮海棘螈的繁殖方式是卵生,每年的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4月是它們的冬眠期。4月之後,進入閉塞度較好的靜水河流附近求偶、排精、納精,產卵於距水麵20~100厘米的岸邊斜坡上。每個鎮海雌棘螈可產卵72~94粒,堆成一團,被雜草或落葉所掩蓋。卵單生,乳黃色,直徑3.2~3.4毫米。膠膜充分吸水膨脹後直徑可達到10.5毫米,像珍珠一樣晶瑩。大約20天就可以孵出全長達20毫米左右的幼體,3個月之後完成變態。
鎮海棘螈身體的長度,雄性109~139毫米,尾長約占頭體長的76%;雌性124~151毫米,尾巴的長度約占頭體長的70%。頭部寬而扁,基本全身呈現棕黑色,隻有耳後腺後緣、嘴角、指趾腹麵及掌部、尾腹鰭褶是橘黃色。犁骨齒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
皮膚很粗糙,密布疣粒,頭背兩側有骨質脊棱。正背中央脊棱顯著,有與脊椎相應的凹痕;背部較平,有與肋骨相應的棱起,背側瘰疣下方有肋骨尖端支持。
9.景東的特種——高山掌突蟾、景東湍蛙
高山掌突蟾是我國的特有種類,分布在我國雲南景東地區。常年生活在河流和溪流中。由於它們的分布範圍很窄,加之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高山掌突蟾的生活境況越來越不容樂觀,目前已經是我國的瀕危物種。
高山掌突蟾普遍很小,雄蟾的長度為25.3~26.8毫米,雌蟾的長度在33.7毫米左右。兩眼之間有褐色三角形斑,肩上方有“w”形斑,胸部有褐色斑點,腹側白色腺體呈縱行,身體背部皮膚較光滑,體側具有少數細膚棱和疣粒。
景東湍蛙分布在我國雲南從貢山縣向南直到騰衝縣境的高黎貢山的西坡地帶,生活在常綠闊葉林間的山溪急流中。
10.“牛”和“蛙”的完美結合——牛蛙
牛蛙喜歡居住在池塘、沼澤地、草叢以及江河邊上。它們很喜歡群居,往往少到幾隻多到幾千隻共同生活在一起。它們白天會躲藏在潮濕陰涼的池沼等地方,到了晚上出來四處活動,尋找食物。
它們吃的食物在不同的階段是有一些區別的:在蝌蚪階段,剛孵化出來的食物是包在卵外的膠狀物質;隨後,便改成吃蘭藻類;在一個星期之後,就開始吃水生植物和浮遊動物。變成蛙類但還處於幼蛙時,它們開始吃甲蟲、小魚、小蝦、昆蟲、水蚤等;等到成體以後,它們的食物就非常廣泛了。
牛蛙一年隻能產一次卵,時間為每年的5~9月,在長江流域進行。在長江流域以南生活的牛蛙,它們的產卵季節會提前;居住在北方的牛蛙,則繁殖季節會推後。牛蛙排的卵比較多,一般每次排卵量1~2萬粒,多的可達3萬粒。它們擅長跳躍、鳴叫,尤其在晚上的時候更是如此。
它們的體型和一般的蛙大體相同,但個體較大一些。雄蛙沒有雌蛙大,雄蛙在18毫米左右,雌蛙在20毫米左右。它們的成員中,最大的個體可達到2千克以上。牛蛙身體的膚色會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而不同,通常情況下背部和四肢都是綠褐色,背部帶有暗褐色斑紋;頭部和口周邊為鮮綠色;腹部為白色;咽喉下麵的顏色是隨雌雄而不同的:雌性一般為白色、暗灰色或者灰色,雄性為金黃色。
牛蛙四肢粗壯,前肢較短,沒有蹼;頭部寬扁;眼球外突,分上下兩部分;背部有些粗糙,有細微的膚棱。
11.肢體短小能生存嗎
短肢角蟾在我國分布於廣東、香港地區。生活在林間溪流的附近。
其數量極為稀少,而且分布區域也相當少,是我國獨有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