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魚的先祖——兩棲動物探索篇(6)(1 / 2)

尾斑瘰螈主要分布於貴州(雷山、梵淨山)、湖南(西南部)一帶。食物以水生昆蟲、鞘翅目幼蟲、蝦和蝌蚪等為主。棲息在海拔500~1800米茂林深處的大、小山溪內,有時在溪邊清水中也能看到。成螈常常生活於溪底石上或岸邊。

雄螈全長122~145.5毫米,雌螈全長131~154毫米。頭部呈梯形,略扁平,吻端平切,頭側有腺質脊棱;唇褶極發達,犁骨齒列呈“∧”形。皮膚比較粗糙,有不規則的溝紋,溝紋間滿布小痣粒。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末端天然互達對方掌部;4個指,5個趾;緣膜寬肩,尾短,鰭褶較薄。足體背麵顏色為棕褐色,有三行土黃色縱紋;雄螈尾的中段和後段有紫紅斑,身體的腹部有橘紅斑。4月底是產卵的最好季節,卵單粒黏附在石縫內,膠囊橢圓形,動物呈棕色,植物呈乳白色。

2000年8月1日,尾斑瘰螈現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

4.小巧可愛的藍尾蠑螈

藍尾蠑螈的尾部末端常為藍色。

藍尾蠑螈在我國有2個亞種,分布在雲南、貴州一帶。棲息於海拔1700~2600米的水溝、水塘內,常有雜草等植物生長。

每年的6~7月是產卵的最佳時期。雄螈的長度在85毫米左右,雌螈100毫米左右,頭呈扁平狀;吻端鈍圓,突出於下唇;吻棱比較明顯,鼻孔近吻端,吻長要大於眼徑;口裂恰在眼後角後下方;上、下頜間有細齒分布,犁骨齒兩列成“∧”狀,前端在內鼻孔之間的水平部位會合,後端斜向外;舌很小但是較厚,卵圓形,前後端與口腔底部相連,兩側遊離。前肢比後肢要細弱得多,當前後肢貼體相向時,指、趾重疊或達對方的掌踱部;四趾幾乎等長,內踱突出不是很顯著,外踱突出明顯成錐狀。

皮膚有些粗糙,但是胸腹部較光滑,有細橫皺紋。頭、背、體側及尾滿布較大疣粒;枕部“∨”形隆起與背脊棱相連,直達體後端;咽喉部有頸褶及細疣粒。目前,此類物種已經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

5.體型最大的——虎皮蠑螈

虎皮蠑螈分布在加拿大和美國地區。大多數在地底下生活,隻有在繁殖期間可見到它們的蹤跡。身體全長在180~200毫米,有的成員長度可達330毫米,被認為是陸生有尾類中體型最大者。

繁殖方式是卵生。在繁殖期間,可在農地水池、森林、湖泊、沼澤地見到它們的蹤影。每胎可產100顆卵,24~30天即可孵化。

虎皮蠑螈多占有齧齒類乳動物或蟹蝦的既有巢穴。雖然它們有自行掘穴的能力,但它們一般很少自己動手去築巢。

6.我國的特有物種——大涼疣螈

大涼疣螈分布在中國四川西南部地區,也是我國的特有物種。

繁殖方式是卵生。棲息在海拔1300~2700米的山區。不繁殖的時候居住在陸地上,在山頂溪流及其附近草叢中比較常見。身體長度180~230毫米,尾巴的長度占頭體長度的110%(雌)~130%(雄)。

頭部背部兩側有顯著的骨質脊棱。犁骨齒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膚比較粗糙,密布瘰粒。全身棕黑色,隻有頭背的耳後腺、四肢的指趾端以及尾下緣是橘黃色。背側瘰疣(肋腺)不明顯,且略呈方形。大涼疣螈最好的繁殖期一般在5~6月,這期間,它們進入溪流、水窪中求偶、排精、納精與產卵。卵單粒產在水草上,卵徑在2~2.5毫米。

7.台灣的珍稀物種

琉球棘螈在中國僅分布於中國台灣省。國外分布在日本的奄美大島、德之島、衝繩島及渡嘉敷島。

琉球棘螈繁殖方式是卵生。身體的長度在160毫米左右。全身棕黑色,僅泄殖肛孔周圍、手足腹麵與指趾端和尾下緣是橘黃色。頭寬而扁,頭背兩側有骨質脊棱。軀幹及尾巴根部背麵較扁平,正背中央脊棱顯著,有的分節或不分節;兩側較平,有與肋骨相應的棱起,背側瘰疣下方有肋骨尖端支持,整體看來,形似窄長葉片。皮膚有的粗糙有的很平滑。犁骨齒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琉球棘螈棲息在樹林中,一般是靠近耕作區的樹林間據多數。

除了繁殖期,它們會在陸地生活,白天隱藏起來,一般藏匿在石塊、腐朽的木頭、落葉下,到了晚上才出來活動,不過下雨天也會出來,活動也比較頻繁。繁殖期在每年的1月下旬到6月下旬,這段時期它們會把卵產在靜水水域岸邊斜坡上的落葉下或腐爛植物的土壤中。它們的覓食對象是小型無脊椎動物、幼蟲、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