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魚的先祖——兩棲動物探索篇(7)(1 / 2)

短肢角蟾背部的皮膚很光滑,上唇緣自頰到口角部是淺色縱紋,後肢較短,左右跟部不相遇。吻端平切呈盾狀,吻向前突出,吻棱呈棱角狀。蝌蚪沒有唇齒,也沒有角質頜,呈漏鬥狀。

12.我國現存的珍稀寶貝——雙帶魚螈

雙帶魚螈在我國分布於廣西和雲南南部,雄性雙帶魚螈的泄殖腔壁能翻出成為交接器,體內受精,肛裂縱置或橫置。雙帶魚螈在洞穴中產卵20~50枚,用濕潤的身體盤繞著這堆卵,一直到卵孵出為止。在孵出小生命時,成體雙帶魚螈的3對細長羽狀外鰓已萎縮,不過鰓裂沒有封閉。雙帶魚螈的幼體在其後段還有鰭褶,有側線器官。幼體在水中生活一段時間以後,它們的鰓裂就會封閉,鰭褶慢慢消失,觸突從小窩內可明顯伸出,這就表示已經完成變態。它們身體細長,周身有縊紋環繞,形成許多排環褶。舌較大呈Y形,有遊離緣抵向內鼻孔。肋骨較長。右肺發達,左肺退化。中耳隻有不發達的耳蓋骨和耳柱骨,並沒有咽鼓管、鼓室和鼓膜。

13.定居在了哀牢山——哀牢髭蟾

哀牢髭蟾分布在我國雲南一帶,生活在哀牢山和景東無量山海拔2400米常綠闊葉林下山溪中,溪麵寬而水流平緩,蝌蚪數量多。

它們屬於大型的蟾,雄蟾的體長在73~82毫米。

它們蝌蚪的數量很多,但是成體之後數量就變得很少,加上它們分布地域的狹窄,因此麵臨著滅絕的危險,我們應加大保護它們的力度。

它們頭體背麵的皮膚布滿了短而雜亂、彼此相連的膚棱,如網狀,體後部有少數稍大而圓的瘰粒。背麵是紫灰棕色,有許多小黑斑點,後肢橫紋明顯,前肢橫紋不顯著。腹麵為乳白色,滿布黑碎雲斑。指、趾末端是米黃色。

它們的頭寬大於頭的長度,吻端圓,略超出下頜,吻棱明顯;鼻孔近吻端;眼睛較大,眼球上半是灰黃色,下半為淺藍色;鼓膜所在的地方很隱蔽,不容易看見;上頜齒強壯,沒有犁骨齒;舌頭偏大,後端缺刻較深。前肢長,前臂及手超過體長的一半;指粗,末端呈球形。

14.鄉城齒蟾,我們共同的保護對象

鄉城齒蟾分布在我國的四川、雲南地帶,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中甸高原水溪中。由於它們分布地域狹窄,造成目前其數量越來越少,我們應該加大對它們的保護力度。

它們的體型偏小,雄蛙的體長小於雌蛙的體長,雄蟾體長43~55毫米,雌蟾50~60毫米。吻鈍圓,吻棱不顯著;沒有鼓膜;上頜有齒,沒有犁骨齒。皮膚粗糙,布滿疣粒,而且還很大;肛下疣粒顯著,腋腺為淺黃色,股腺大而圓。腹麵相對光滑並且沒有斑點。通體灰棕黃,四肢有窄橫紋。

15.通體布滿高貴的紫色——尖吻蛙

尖吻蛙被發現是在度喀拉拉邦高止山脈西部。在2003年的時候,它們的足跡很少,很難見到它們。由於它們的數量很少,目前已經是瀕危滅絕的生物。它們生活的地域很奇特,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下度過,很難發現它們的存在,因此,直到今天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仍然非常少。

16.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

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的身體是一種咖啡色、灰色或綠色,並帶有斑點的兩棲動物,成年後體長約5厘米,體重約250克。曾廣泛見諸美國懷俄明州西南部平原的濕地、可灌溉草甸。

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野外已經很難見到它們的蹤跡了,據記載,1994年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在野外滅絕(指該物種已不能在野外生產能長到成年的後代)。

專家認為,其滅絕的原因,主要因為殺蟲劑的廣泛使用、天敵的增多和氣候變化。目前,隻有在懷俄明州毛特騰森湖野生生物保護區才能見到巴克斯特懷俄明蟾蜍。

17.肯尼亞撒加拉蚓螈

肯尼亞撒加拉蚓螈的身體呈藍褐色,沒有腿,看上去更像一隻蠕蟲,在它的頭部兩側長著觸須,能夠有效地探測獵物的化學信號。

肯尼亞撒加拉蚓螈是現今唯一完全沒有四肢的兩棲動物,基本沒有尾巴或僅有極短的尾巴,多數蚓螈也像蚯蚓一樣穴居,生活在濕潤的土壤中。目前,由於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它們的數量在一天天減少。

18.用胃來孵化下一代,你相信嗎

胃溪蛙生活在水溫大約20℃的幹淨溪流周圍以及山區森林。胃溪蛙的身體長4~5厘米,眼睛突出,瞳孔垂直,鼓膜不明顯。體型粗壯,身體的顏色如為深橄欖綠,上麵則會有一些不太顯著的花斑紋;有的成員身體為黑色,腹部為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