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魚的先祖——兩棲動物探索篇(5)(3 / 3)

(3)拯救美麗的箭毒蛙

據《科學》雜誌報道,目前世界保育聯合會正計劃組建一個兩棲動物保護聯盟。該小組將通過國際研究、保育以及立法來阻止全球性兩棲動物數量下降危機。目前,在已知的5743種兩棲動物中,有三分之一,包括花箭毒蛙,被列入了世界保育聯合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單中。由於氣候變化、真菌疾病、棲息地的消失以及汙染等原因,蛙、蟾蜍以及火蜥蜴等兩棲動物的數量正在迅速下降。

花箭毒蛙由於身上長有鮮豔的花紋而得名,是箭毒蛙科中最大的種類,能夠長到5.08厘米長。其身上所顯現出來的各種顏色和花紋,是在南美東北部高地色彩斑駁的生活環境中形成的。

玻璃蛙的成體生活在樹上,有些種類將卵產在溪流水麵上的葉片上。當卵孵化出來後,蝌蚪們就會掉入下麵的水中,直到在水中長出了四肢後,再跳回樹上。由於缺乏色素沉著,透過皮膚,玻璃蛙的內髒、骨骼以及肌肉清晰可見。目前,大約有138種玻璃蛙,生活在中央雨林以及南美地區。現在,由於采伐和農田開墾破壞了其雨林棲息地,已經有許多玻璃蛙品種被列入世界保育聯合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單當中。

斑背毒蛙生活在南美亞馬遜河盆地南部雨林地麵的落葉堆上。其醒目的紅色或橙色皮膚,對潛在的捕食者而言是個危險的信號。現在,非法采伐、火災和非法寵物交易都威脅著這種蛙的數量。據統計,從1980年至今,兩棲動物物種的滅絕數量已經從9種上升到了122種。

綠色箭毒蛙原產於美洲中部和南部,後在1932年,為了控製蚊子的數量而被引入夏威夷的瓦胡島。這種蛙將卵產在森林地麵的落葉上,當卵孵化出來之後,雄蛙將蝌蚪帶入水中。由於棲息地的流失以及非法寵物交易,使得這種蛙種也登上了世界保育聯合會瀕危物種紅色名單。

第三節引起關注——奇特瀕危的兩棲動物

1.中國的大鯢為什麼叫娃娃魚

在盛夏山間的夜晚,伴隨著猶如嫋嫋琴音的泉水聲,不時會聽到嬰兒般的啼哭,這種聲音其實是大鯢發出來的,“娃娃魚”遂因此而得名。娃娃魚頭寬而扁圓,有一對小眼睛,四肢短小,尾部側扁,形狀十分怪異。身體的顏色有棕色、紅棕色,還有黑棕色的。娃娃魚是現存兩棲動物中最大的一種,有的身長可達1.8米。

大鯢經常生活在有很多岩石的清澈山澗,洞穴在水麵以下。白天,它們在自己舒適的家中呼呼大睡,等到夜幕降臨時,它們開始出來活動,靜靜地隱蔽在灘口亂石中,等著獵物走過,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娃娃魚坐灘頭,自有自來食”。娃娃魚很少活動,所以它們的新陳代謝十分緩慢,每次隻需吃200~300克食物就行,並且不用天天都吃。

每年的5~8月是娃娃魚的繁殖季節。雌鯢的任務是負責產卵,而雄鯢從此要擔當所有的孵卵任務。生產的小鯢15~40天後,小“娃娃魚”就開始分散生活。娃娃魚是一種很古老的動物,早在2億多年前就非常繁盛,素有“活化石”之稱。

不過,隨著自然的變遷,依照“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存活下來的極少。娃娃魚是目前我國的特有品種,我們應該著力加強對它們的有效保護。

2.你知道大山椒魚嗎

大山椒魚因其身上有山椒味道,故名大山椒魚。

日本大鯢又稱為大山椒魚,和中國的娃娃魚很相似。

不過,日本大鯢頭部背腹麵的疣粒為單枚,且大而多,尾稍短。它們喜歡生活在花崗岩或頁岩地區,那裏的水溫低,而且山間的溪流也很清潔。

日本大鯢的產卵季節在每年的8月底或9月初,每條卵袋有卵400~600枚。胚胎發育時間為兩個月,幼體5年後性成熟,在飼養情況下壽命可達130年。它們在繁殖季節由雄性築巢,並有攻擊和護卵行為。它們以淡水螃蟹、魚和小型兩棲動物為主要食物。

成年的日本大鯢全長可以達到100厘米左右,頭扁平,眼小,體側有顯著的縱行皮膚褶;這種大山椒魚形態上與中國大鯢非常相似,其主要差異是:在日本,大鯢頭部背腹麵疣粒為單枚,且大而多,尾稍短,我們見到它們時要仔細加以辨認。

3.成體棲息於水中的尾斑瘰螈

尾斑瘰螈因尾部有紫紅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