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魚的先祖——兩棲動物探索篇(4)(1 / 3)

白頜大角蟾,頭長,而且頭的寬度明顯比頭的長度大,鼻孔位於吻棱下方吻眼之中點上;眼大,眼徑略短於吻長,為體長的60%~70%;鼓膜呈橢圓;犁骨齒2小團,間距大;舌寬圓,後端微缺。

白頜大角蟾屬於體型大的一種,雄蟾體長58~68毫米,雌蟾體長74~80毫米,很明顯,雌蟾的體長要大於雄蟾的體長。但是雄蟾能發出洪亮的“咯、咯、咯”聲,雌蟾則不能。

它們喜歡夜間靜伏在溪旁石塊上,跳躍能力極強。

55.“h”狀斑紋加上“×”斑紋代表什麼

大花角蟾分布在我國的雲南地區,生活在雲南景東無量山海拔1400~2100米的中山闊葉林帶的山溪中和永德大雪山的山溪中。

由於它們的分布範圍很窄,相對來說,其數量就極少,為我國的珍稀物種,應注意加強保護。

大花角蟾的背部皮膚光滑;體側有圓疣;股外側腺體存在。全身背麵為灰棕色或紫醬色,頭頂及背側有深棕色的“h”狀斑紋,這種“h”狀斑紋並不代表什麼,隻是辨認它們更容易一些,下麵的“×”斑紋也是同理;頭後散布不規則的棕紅色及灰黃色斑紋;四肢背麵為灰棕色。瞳孔黑而呈菱形;上頜緣灰黃色;從正前方看,吻端有“×”斑紋。腹麵有橘紅色斑紋;胸部有3條縱行短黑斑。

大花角蟾屬於體型大的種類,雄蟾體長89~96毫米,雌蟾在93~115毫米。頭寬且極為扁平,頂部微凹陷;吻棱明顯成角;頰麵凹入;鼓膜隱於皮下,橢圓形;耳柱骨發育良好,末端呈喇叭形擴大,幾為鼓膜麵積的2/3;咽鼓管口小而咽鼓腔大;上唇內緣有齒狀突起;沒有犁骨齒;舌寬,後端具缺刻。前肢強壯,指長而略扁平,端部呈橢圓,第一、二指幾等長,各指和腹麵都是灰色膚棱,無關節下瘤。

56.小黑刺粒,確實影響形象

大蹼鈴蟾在我國的分布地區是雲南、貴州、四川一帶,生活在雲貴高原上2500~3600米海拔高度的中山及亞高山環境中,尤其與山溪相連的靜水坑內。

大蹼鈴蟾體型偏大,雄性一般45~72毫米,雌性49~63毫米。身體肥碩而且笨拙,很像蟾蜍,個體的變化沒有固定,形態會隨著所處地區的不同而變化。頭寬略大於頭長;吻圓,不明顯地突出於下頜;吻棱不顯,頰區斜達頜緣;眼小,僅為體長的10%左右;沒有鼓膜也沒有耳柱骨;犁骨齒有2短行,橫置於內鼻孔內側後方,彼此相距較近;舌端是圓盤狀。前肢粗壯;體背及四肢背麵腺質疣粒大,其間有眾多小疣,耳後褶皺大而縱長;通身背麵著生小黑刺粒。腹麵皮膚光滑。

在每年的5月上旬至6月中旬是它們的產卵季節,它們習慣於分散單個產卵。

57.小巧可愛的雨蛙

雨蛙分布在美洲的種類最多;歐洲、亞洲、北非古北界種類相對來說要少很多。在亞洲的大部分熱帶地區沒有雨蛙。中國的雨蛙僅有9種,除山東、山西、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區)均有分布。

雨蛙肩帶弧胸形,椎體為前凹形。非常適於樹棲,指、趾末端多膨大成吸盤,末兩骨節間有一間介軟骨,是隨著時間演化的一個例子。

中國的雨蛙體型較小。背麵皮膚光滑,顏色為綠色;多生活在灌叢、蘆葦、高稈作物上,在塘邊、稻田及其附近的雜草上也能見到它們。白天匍匐隱藏在葉片上,到了黃昏或黎明頻繁活動。蝽象、金龜子、葉甲蟲、象鼻蟲、蟻類等是它們的滿意食物。

它們叫的時候,常常有1隻雨蛙先叫幾聲,然後眾蛙齊鳴,聲音很響亮,特別是在下過雨以後。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出蟄,4~6月在靜水域內開始產卵,卵徑1~1.5毫米,數十粒或數百粒卵成為1團,黏附在水草上。蝌蚪尾鰭高而薄,上尾鰭一般自體背中部開始;大約在5月下旬,有的就完成了變態;在9~10月開始冬眠。

中南美洲的雨蛙形態、生態和產卵習性呈多樣化:頭部皮膚骨質化(可防禦幹旱);產卵的場所有的在葉腋處,有的在樹葉上、卵泡被葉片裹著,還有的在池內築成泥窩之後產卵;雌蛙的背麵皮膚在繁殖季節形成“育兒”場所,如有的背麵皮膚褶疊成“囊袋”狀(如囊蛙)、後端留有孔隙、卵在袋內生長發育,有的背周緣皮膚隆起形成淺碟狀(如碟背蛙)、用以盛卵,也有的使卵完全裸露貼在背上;卵的多少和孵出期、蝌蚪的形態和生態,皆因屬種而異;有的屬於直接發育類型,孵出時已完成變態。

58.體型大、凶猛的南美牛蛙

南美牛蛙分布在南美一帶,自洪都拉斯起,南至哥倫比亞沿岸地區及巴西北部,西至秘魯及厄瓜多爾。

南美牛蛙雄性體長140~169毫米,雌性125~181毫米。它們的食物主要是各種節肢動物或其他蛙類。它們喜歡生活在原生林床的周圍,屬於大型蛙類,一般在晚上出來活動,在近水的林床上挖掘泡巢,並產下約1000顆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