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魚的先祖——兩棲動物探索篇(3)(1 / 3)

鋸腿小樹蛙在我國的分布地區是廣西、海南、貴州、雲南、西藏等地,生活在海拔800~1500米的山區灌木叢中的樹葉上或者草叢中。以捕捉林間的蟲害為食物,雄蛙的體長在32毫米左右。

鋸腿小樹蛙身體小,頭長和寬幾乎相等,舌頭小,呈橢圓形,皮膚粗糙。身體的背麵有大小不同的痣粒或疣粒;在平常情況下,身體背麵是棕褐色或者橄欖褐色,側麵為綠色,有黑褐色的斑紋,腹麵灰白色,四肢的背麵有黑褐色的橫紋,兩眼之間也有一道深色橫紋。蝌蚪體背灰棕色,腹麵灰色。

41.在湖廣一枝獨秀——金秀小樹蛙

金秀小樹蛙在我國的分布地區是湖南、廣西一帶,生活在海拔1300米茂密的樹林間。雄蛙的體長要小於雌蛙的體長,雌蛙的體長在30毫米左右。體型很小的金秀小樹蛙,卻很粗壯,頭的寬度和長度幾乎相等。舌頭較大,後端缺刻深,沒有犁骨齒。皮膚粗糙,全身各部分幾乎都分布不均勻的疣粒,背麵的顏色是棕褐色,肛部有矩形黑棕色大斑,腹麵淺灰棕色。

42.香蕉葉子上的小使者

側條跳樹蛙分布在東南亞地區,在我國的分布地區是廣西、西藏、福建、海南、雲南等地。棲息於海拔1300米左右的水塘附近的芭蕉葉、香蕉葉等樹葉上。

側條跳樹蛙頭長大於頭寬,吻端鈍尖,鼻孔略近吻端,舌頭很大,後端缺刻深,眼間距大於鼻間距,鼓膜緊接眼後,不甚顯著,但輪廓清晰;沒有犁骨齒;背部顏色由深綠到淺黃,滿布均勻的棕色小細點;體側有一淺黃色縱紋,上麵有極稀疏的細點;自吻端沿吻棱至淺黃線下方為深棕色縱紋;頜線及體側亮黃色;腹麵白色。

雄蛙的體長不及雌蛙,雄蛙的體長在23毫米左右,雌蛙的體長在25.7毫米左右。它們的鳴叫聲相當的尖銳而且高亢,短促,每年的7月是其繁殖季節,這個時候,它們把卵產在芭蕉葉上,卵的直徑大約1.5毫米。

43.綠葉叢中一點黑——黑帶蛙

黑帶蛙最顯著的外形特征是身體側麵自吻端至跨部有一條黑色寬帶紋,黑帶蛙分布在泰國、越南、緬甸等地,在我國分布於雲南一帶,生活在西雙版納丘陵地區的小溪岸邊、枯枝爛樹葉下或草叢中。

一般情況下,背麵為紅棕色或灰棕色,有小黑點分布背上;上頜緣色淺;由吻端或鼻孔處始,經上眼瞼外緣、鼓膜上方、沿背側褶至胯部有一條黑色帶,不間斷地向後延伸;身體的側麵為淺灰棕色,上麵布滿黑色花斑;四肢背麵的顏色與背部的顏色相同,但是相對來說很淺,也有黑橫紋;股外側布滿了黑色雲斑;腹部的顏色要比背部的顏色深,在咽喉部、胸部有黑灰色大斑點。蝌蚪身體寬度大於身體高度;吻端圓,眼位於頭背側,出水孔位於左側。

它們身體稍微呈扁平,雄蛙體長42毫米左右,要比雌蛙略短,雌蛙體長47毫米左右。蝌蚪體全長43毫米左右,尾長25.5毫米左右,後肢芽4.6毫米左右。它們的頭長大於頭寬,鼻孔位吻眼之間;眼睛之間的間距要小於眼和鼻之間的間距;鼓膜明顯,要小於眼睛,犁骨齒短,位內鼻孔中間後方。指較細長,皮膚較光滑,背部有許多細痣粒和少數小疣,體側疣大且較多。

另外,它們的卵成片狀,可黏在水草上。

44.會變色的兩棲動物

昭覺林蛙分布在我國的山西、江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棲息於海拔1150~3340米的山嶺地帶近水域等地。體型中等大小,雄蛙的體長為56毫米左右,稍微小於雌蛙的體長,雌蛙為59毫米左右。

蝌蚪體全長在52毫米左右,頭體長為18毫米左右,尾長約34毫米,後肢芽18毫米。每年的3~8月是它們的繁殖季節,卵徑1.7~1.9毫米。

在生活中,它們身體的顏色會有變異,背麵一般是黃棕色或是棕色或為深棕色,偶爾布滿一些橘紅小點;兩側褶間有不規則斑紋;兩眼間有橫紋;體側為藍灰色,疣粒上布滿黑色不規則的小斑點;腹麵為乳白色或乳黃色,靠近胯部的地方為橘紅或橘黃色。

昭覺林蛙的頭長要大於頭寬;頰區下凹,頰麵向外傾斜;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鼓膜大,差不多為眼徑的2/3;犁骨齒團呈橢圓形,位於鼻孔內後方;舌是梨形,後端缺刻深,皮膚平滑。

45.表裏不一的家夥——雙團棘胸蛙

胸部有成片的黑色角質刺,成左右兩團的蛙叫雙團棘胸蛙。

雙團棘胸蛙分布在我國的貴州、四川、雲南等地。它們的成體生活在海拔1500~2400米的山溪或隱蔽的水溝內;而蝌蚪則生活在山溪中。它們的體型很大,雌蛙在95毫米左右,雄蛙一般在98毫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