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魚的先祖——兩棲動物探索篇(3)(3 / 3)

它們的頭較寬,吻棱明顯,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距或上眼瞼之寬;鼓膜很圓,舌較圓而厚;後端微有缺刻,犁骨齒兩小團。

前肢細長,指端有吸盤及橫溝。

每年的5~6月份是它們的繁殖季節,在這個時期,我們可以見到雌雄抱對。差不多在雨季來臨時,它們的繁殖達到最佳狀態。卵產於離水源較近的地方,比如水塘、水田、水池之中。選擇冬眠的場所一般是在水域或泥土穴內。

生活中的華西雨蛙,背部的顏色一般為綠色或者暗綠色,並有紫灰色略帶金黃的線紋貫穿全身,體側、股側後方及脛跗內側有極為醒目的黑色斑點;胯部線為橘黃色;腕,掌、指、脛、足各部的外側均為金黃色或紫灰色;腹麵乳白色;雄性咽部灰黑,雌蛙是金黃色,頭側線紋為棕色;手足等部分為淺棕灰色,前臂及脛外側有白色紋線。

51.哀牢蟾蜍,你知道嗎

哀牢蟾蜍生長在我國的雲南一帶,具體的地方,目前隻發現一個——雲南雙柏丘家壩的海拔2550米的竹林及2600米的水溝。

哀牢蟾蜍腹麵呈現淺黃色,雌性喉部色淺,雄性多少稍帶霧狀暗斑,其餘胸腹和四肢腹麵有暗色斑紋約占1/3。指趾端顏色很淺,掌突和蹠突也是。浸液標本背麵顏色變暗,腹麵淺黃白。頭寬,吻端鈍圓,鼻孔高,位近吻端;頭頂平坦;眼間距大於鼻間距;沒有鼓膜,沒有耳柱骨和咽鼓管;沒有犁骨齒;舌頭窄長,後端較寬圓。

四肢細弱,指細長。身體的背麵密布疣粒,其間散布小瘰粒。一般情況下,它們的身體一直為黃綠色,耳後腺側下有不太明顯的暗色斑紋2~3個或連成細線狀。頜緣有不明顯的暗色斑紋。

哀牢蟾蜍體型適中,雌蛙的體長要大於雄蛙的體長,雌性體長在52~55毫米,而雄蛙的體長在40毫米左右。以吞吃各種昆蟲來充饑。

目前,對於它們具體的產卵季節尚不明確,據推測,產卵季節在每年8月中下旬。

52.從沼澤地發出的“咯——”的叫聲,是求救信號嗎

貢山貓眼蟾在我國分布的地方隻有雲南一帶,生活在海拔2500~3000米的沼澤地。由於它們分布的地域很窄,導致了其數量極少,我們應該加大對它們的保護力度。

貢山貓眼蟾的體型適中,雄蟾體長47~57毫米,雌蟾49~60毫米。

但是很肥碩,頭寬,吻鈍圓,吻棱顯著,瞳孔縱置,沒有鼓膜,沒有犁骨齒,舌頭厚而圓。

趾間無蹼。背部粗糙,分散布滿很多的圓疣。下頜地方有黑刺。

一般情況下,背部顏色為清灰色,有3條褐色縱紋;腹麵淺灰色,有雲狀深色斑。

貢山貓眼蟾在每年的6月份進行繁殖,鳴叫聲為“咯——”,單一而低沉,並不是求救信號,而是借此聲音吸引異性的注意。

53.“∨”形圖案帶來怎樣的秘密

峨眉角蟾分布在我國的雲南、四川一帶,棲息在滇中及海拔1650~2400米的亞熱帶綠闊葉林中小山溪旁,環境閉塞而潮濕。不過,這正是它們所喜歡的地域。

峨眉角蟾頭寬大於頭長;吻棱顯著;頰部內斜至頜緣;鼻孔位於吻棱下方,距眼近,距吻端遠;眼睛的直徑要短於吻長;鼓膜表層的皮膚上,有很多的小疣分布,可看見其圓形輪廓,顆褶細,後端膨大,鼓膜上方彎曲成角;犁骨棱細長,末端有粗齒3~5粒;舌寬,牙齒無缺刻。前肢健壯,指有些扁平;身體背部的皮膚比較光滑,但有一個由角質顆粒組成的“∨”形圖案,其實這三合一的“∨”形圖案並沒有什麼秘密,隻是在辨認它們的時候比較好區分;背部及頭側散布有角質顆粒。體型中等大小,雄蟾體長48~57毫米,雌蟾55~67毫米。繁殖季節在每年的5月份。

54.渾身花紋的白頜大角蟾

白頜大角蟾分布在我國的雲南、四川等地,生活在海拔1400~2100米的中山闊葉林山溪中。

它們通體背麵皮膚光滑,有極小的痣粒分布其中,痣粒頂部有白色或黑色角質顆粒;背部的痣紋是棕色;體側腺疣多為鮮黃色,或前緣或後緣為棕黑色;肛下至股外側下半部、脛外側多呈雲狀斑紋,斑紋邊緣界限清晰;附足底部為棕黑色。下頜緣有許多以淺色為核心、以灰黑色鑲邊的斑紋;咽喉部位、胸部、腹前部散布灰黑色斑紋;後腹部、股腹麵是肉紅色,或是淺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