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團棘胸蛙的頭扁平,鼻孔的位置和眼睛比較近,鼓膜不清晰,舌頭為卵圓形,前肢短,前臂和指長不到體長的一半。雄蛙的前臂比較粗壯,最寬可達到27毫米。它們皮膚粗糙,身上有圓形疣並以縱行排列,中間還有小黑刺,頭、體、四肢等部位還有一些分散的黑刺疣。
其身體的顏色隨著環境和年齡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情況下為深灰棕色或黃棕色;腹麵是灰白色或淺黃色,散有灰色斑,咽喉部及股部更為明顯。其卵成串,卵徑4毫米左右。卵產於水淹沒的石下,粘連成串,一端附於水的石塊上,另一端懸於水中。由於其肉質鮮美,目前有許多人工養殖基地。
46.背負著“臭”字闖天下的無指盤臭蛙
無指盤臭蛙分布在我國的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一般棲息在雲南海拔720~3200米的小溪之中,小溪旁邊一般有草叢。白天它們躲藏在石頭縫隙或者草叢當中,有的待在小溪的岸邊。若受到驚嚇,馬上回到水中或者躲藏在洞穴之中。
無指盤臭蛙頭頂扁平,頭的長寬幾乎相等;鼻子和眼睛之間的間距很大,鼻孔位於吻眼之間或近眼;鼓膜較大;前肢粗壯,前臂和手不到頭體的一半;身體背麵皮膚光滑,有凹凸不平的細顆粒成網狀,有的是扁平疣粒;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比如是頭側、體側等部位,有疣粒分布;雄蛙的疣上有成叢的小白刺;雌蛙的刺少,相對來說比較光滑;其身體顏色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情況下為淺棕色,背麵有暗綠色網狀斑紋,或“之”字花斑。
腹麵顏色淺黃、灰黃色或灰褐色;四肢腹麵有灰褐色斑。
一般來說,它們的體型較大,雌蛙的體長要大於雄蛙的體長。
產卵的地方一般在靜水塘內,卵黏在塘的壁上,卵成塊狀,卵被膠囊包裹,雌雄蛙在卵堆附近活動。
47.雲南臭蛙真的臭嗎
雲南臭蛙分布在越南、緬甸一帶,在我國分布於海南、雲南、廣西、貴州一帶。生活在海拔200~2060米的森林地帶或者是比較陰暗潮濕的溪流邊。
雲南臭蛙的頭扁平,頭的長度要大於頭的寬度;吻棱較明顯,頰部略向外傾斜,頰麵凹入;鼓膜顯著,約為眼徑的40%~50%;鼻間距大於眼間距,鼻孔位於吻眼之間或略近眼;舌後端缺刻深。
前肢強壯,指長,指端擴大稱為吸盤。
身體背麵皮膚粗糙,布滿凹凸不平的細顆粒或疣粒。其身體的顏色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情況下為暗綠色,夾雜著黑褐色或一些斑點,也有的會連成不規則的網狀斑紋,腹麵是灰黃色,股腹麵有大斑點;股後下方及肛兩側以及跗足背麵為橙黃色,掌蹠麵紫灰色。
它們屬於一種大型的蛙類,雌蛙的體長在100毫米左右,雄蛙的體長要小於雌蛙的體長,一般在74毫米左右。喜歡棲息在溪流旁邊、長有綠色苔蘚等植物的岩石上或者蹲在灌木叢中的石塊、草地上,在受到驚嚇等突發情況下,馬上會跳進溪水當中,或者藏在石縫當中。
“臭蛙”隻是當地人對它們的一個稱呼,它們其實並不臭。
48.紅綠相間,想不起眼都不容易——綠點湍蛙
綠點湍蛙分布在我國的雲南地區,生活在海拔400~2340米的熱帶、亞熱帶山區。喜歡附在小瀑布旁邊的石頭上。
綠點湍蛙體型大,頭寬,頰麵內陷,眼間距小於上眼瞼寬;鼓膜小但很明顯;舌頭大,呈長圓形,後端深缺。通身背麵皮膚光滑,無背側褶,褶明顯,眼下、鼓膜下方及口角有疣粒,腹麵及股後疣粒較多。體背、四肢背麵是紅褐色,上有綠色圓點,四肢背麵有綠色橫斑;腹麵及四肢腹麵是灰褐色。
49.山溪中的潛伏者——棕點湍蛙
棕點湍蛙在我國的分布地是四川,喜歡生活在2100~3200米的山溪內。每年的5月份是它們繁殖的最佳時期,卵為團狀,卵徑4毫米。
棕點湍蛙體型一般,不算大也不算小,雌蛙的體長為74毫米左右,雄蛙的體長稍微小於雌蛙長。頭的長、寬幾乎相等,鼓膜很小不顯著,鼻孔位於吻眼之間;沒有犁骨齒;趾間全蹼;皮膚比較光滑,身體的顏色一般為深綠色,分布著大小不等的棕色斑點,斑點的周圍鑲有淺綠色的細邊;體側有不規則棕紅色小斑點;四肢有棕色橫紋;腹麵灰黃色。
50.小不點的華西雨蛙
華西雨蛙在我國有兩個亞種,分布在四川、廣西、貴州、雲南一帶。屬於一種小型的蛙類,雄蛙的體長隻有28.0~36.0毫米,雌性體長34.5~40.0毫米。生活在海拔750~2470米的靜水水域或稻田附近的草叢甚至樹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