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魚的先祖——兩棲動物探索篇(2)(1 / 3)

22.冷泉中的身影——紅蠑螈

紅蠑螈分布在美國紐約州至俄亥俄州間,南至阿拉巴馬州北部。生活在山地或者平地,有時在冷泉中也能見到它們。紅蠑螈陸地生活是從早春至初夏間,夏冬之間,它們回到水中生活。紅蠑螈的繁殖方式也是卵生,身體全長在10~15厘米,全身呈豔紅色,成年後變成紅黑並列狀。

23.來自於高原山區的貴州疣螈

貴州疣螈分布在中國貴州西部的威寧、畢節、水城、大方(原名大定縣,本種模式標本產地)、織金、赫章、納雍,雲南的彝良、永善地區,是我國的特有種。身體全長約150~210毫米,尾巴的長度占頭體長度的75%(雌)~85%(雄)。頭部背部兩側有顯著的骨質脊棱。通身棕黑色,頭部顳後橘黃,正背中央及兩側有3條粗大橘黃色縱紋,尾部與指趾端均為橘黃色。犁骨齒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膚粗糙,密布瘰粒。

貴州疣螈的繁殖方式也是卵生,繁殖期在每年4月下旬至7月。

在這期間,出現求偶行為,雄螈把產出的精包黏附於水底的物質上,雌螈再以泄殖肛腔將精包納入體內。卵一般產在各種淺水水域或者山區,也能產在水域邊上大石塊或大石板下的潮濕泥土表麵。雌性的貴州疣螈一般產卵49~94枚,然後卵單枚分散在水底,卵徑2.5毫米。孵化期平均為21.6天。在當年的8月底至11月初,小生命陸續完成變態,全長一般在60毫米以上。它們多棲息在海拔1800~2300米山區的緩流小溪和小河流附近,水域岸邊有濕潤且陰暗的草坡,最好有石縫和土洞之類的東西,水中長滿藻類與水生植物,水深1米以下。它們平時多在水域附近一些地方活動並且捕捉食物,等到繁殖季節才進入到水中。

24.小口擬角蟾——短灌木叢中的“居民”

小口擬角蟾在我國分布地是雲南、廣西一帶,生活在海拔220~1200米山林旁邊的短灌木叢上。

小口擬角蟾身體的長度在28~36毫米。吻短,口小,鼓膜又圓又大,瞳孔橫置;上頜和犁骨都沒有牙齒,舌頭呈犁狀、吻棱角狀,頰部內斜;後肢有些纖細;背部皮膚是淺棕色,較光滑,有小痣粒。

痣粒頂部具角質顆粒。

它們在每年5月份進行繁殖,蝌蚪是漏鬥狀,沒有唇齒和角質頜。

25.叫聲不絕於耳的屏邊泛樹蛙:

屏邊泛樹蛙在我國分布於雲南一帶,生活在屏邊縣大圍山海拔1950米的亞熱帶雨林中。它們和蛾眉泛樹蛙很相似,但也有很多明顯的區別:屏邊泛樹蛙沒有生囊和生囊孔,而蛾眉泛樹蛙具單咽下內聲,聲囊孔長裂形。

屏邊泛樹蛙身體扁平,雄體的長度在63毫米左右,雌體的長度在70毫米左右。身體的顏色在不同時期是不一樣的:在正常生活中,它們的背部以草綠色為主,間或有些棕色斑點和白色以及淺色斑點,有的棕色斑點中央色淡。

每年的3~6月是它們的生殖期,產卵的場所一般在水塘的周圍,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能聽見它們的叫聲,特別是在進入5月份的繁殖高潮期,當夜幕降臨時,成群結隊的屏邊泛樹蛙從水塘四周的山上、叢林中,向水塘邊沿的闊葉植被上乃至地上遷移,抱對之後則爬向周圍的樹叢等地,選擇垂向水池一邊的枝葉,雌性用後肢將闊葉卷起,在雄性後肢的攪動下將泡沫卵產於其中。

26.棕褶樹蛙

棕褶樹蛙分布在緬甸一帶和中國的雲南地區。生活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區、半山區地帶。棕褶樹蛙體型很大,有的雌體長度能達到116毫米。其頭頂是平的,頭長和頭寬相等;吻端略尖圓;超出下頜,吻棱顯著;鼓膜明顯,犁骨齒發達,略呈弧狀。皮膚較粗糙。

指、趾末端有吸盤及橫溝,指蹼極發達,趾間布滿蹼。在正常生活狀態下,棕褶樹蛙身體背部和指的背麵呈暗綠色,頭頂及頭後夾雜有棕色斑點,體背及體側無斑點;腹部為褐色並有一些深褐色斑紋。

遇到天氣寒冷的時候,它們就從樹上下來,在水邊活動。常在山溪旁的空心樹上產卵。鳴聲似“嘟、嘟、嘟”。

27.神秘的“X”——黑眼瞼小樹蛙

黑眼瞼小樹蛙分布在越南一帶,在我國分布於雲南地區。黑眼瞼小樹蛙體型較小,而且雄蛙的體型要小於雌蛙,雌蛙的身長一般在39毫米左右。雄蛙有單咽下內聲囊。

它們的背部都有一“X”形背斑,這種“X”形背斑沒有什麼特別的,隻是在辨認的時候比較方便。浸液標本背麵灰白色,腹麵白色。頭長和寬幾乎相等,吻端尖,吻棱明顯;鼻孔位於吻棱下方;鼓膜清晰;舌卵圓形,後端較寬,缺刻深;指間沒有蹼,趾間有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