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魚的先祖——兩棲動物探索篇(2)(2 / 3)

28.白斑小樹蛙

白斑小樹蛙在我國分布於廣西、西藏一帶,生活在海拔850~1350米的山地、陰冷潮濕的林下灌木叢上或者是在水域邊緣。

它們一般體型較小,不過有的雄蛙可以達到長度為33毫米左右。

平常生活下,它們背部的汙白色和黑色相間的斑紋比較明顯。它們的前肢短,還不到體長的一半;後肢相對於前肢來說,比較粗壯;指、趾膨大成吸盤。頭的長稍微要大於頭的寬度;吻端高,吻棱不顯;鼓膜圓形;舌前端狹窄,後端缺刻深;身體背部的皮膚比較光滑,沒有小痣粒,不過有一些孔狀的小點;下體的胸部、腹部以及股部都布滿了平疣。

29.背上有幾條紋——跳樹蛙

背條跳樹蛙分布在緬甸一帶,在我國則分布於海南、雲南一帶。生活在海拔1050~1620米的芭蕉樹下、稻草邊、草叢中以及山邊的草地上。

雄蛙的身體長度沒有雌蛙的長。

有的雌蛙的長度在28毫米左右,不過雄蛙有單咽下外聲囊,有雄性線。雄性蝌蚪背部沒有斑點,尾巴末端尖細而修長。

背條跳樹蛙皮膚很光滑,有很少的細痣粒。頭的長度稍微要大於頭的寬度;吻短而鈍,吻棱明顯;舌頭較大,後端缺刻深;沒有犁骨齒;鼓膜小而顯著。成體的浸液標本為紅棕色,背部及體側有5條深色縱紋;前臂及股脛部有黑橫紋;腹部為白色。

30.威寧蛙

威寧蛙在我國分布於貴州、四川和雲南一帶。生活在海拔1700~2950米的溪流、岸邊草叢中以及樹木葉子下麵。它們體型較小,雌蛙的體長要比雄蛙的長,雌蛙體長40毫米左右。皮膚光滑,沒有生囊,平常情況下,背麵及體側一般是橄欖色。鼓膜圓形;指端膨大,趾端稍微膨大有些像吸盤,有馬蹄形橫溝;趾間蹼缺刻深。它們的繁殖季節在每年的5月之前。

31.小角蟾

小角蟾分布在我國的廣東、廣西、湖南、江西、湖北、安徽、雲南、貴州、西藏、四川、甘肅、陝西等地。生活在海拔550~2400米的山林溪流的石縫和草叢中。

雌蟾的體長要比雄蟾的長,雌蟾在36~49毫米,雄蟾體長在25~31毫米。雄蟾第一、二指背麵有灰色婚墊;內有生囊;全身皮膚比較粗糙,散布有角質顆粒;體側有許多小圓疣;腹部的皮膚比較光滑。平常生活中,全身為棕紅色,鼓膜是棕色,腹麵有大小不等的圓斑;頭的寬度稍微要小於頭的長度,吻端為盾狀,向前突出;吻棱為角狀;頰部稍微有些凹入;鼓膜圓;無犁骨齒;舌後端微缺;瞳孔橢圓縱置。

蝌蚪身體上密布著雀斑,位於頭頂部的唇是漏鬥狀。

32.黑耳蛙是黑色的嗎

國外,黑耳蛙分布在菲律賓一帶,在我國則分布於海南、廣東、廣西和雲南一帶;黑耳蛙生活在湍急的水溝之中。雌蛙體長在61~65毫米,雄蛙有生囊。黑耳蛙身體細長,頭長要大於頭寬,吻端鈍圓而略尖,吻棱明顯;鼻孔近吻端;指端吸盤扁平,吸盤上的橫溝不明顯;趾端都有吸盤,橫溝清晰。蝌蚪吻部略尖圓,眼睛在頭的背麵,尾鰭薄而透明;皮膚光滑,背側褶細直;口角後端頜腺明顯;後肢背部小痣粒排列成行;浸液標本背麵淺棕灰色,鼓膜處有極顯著的黑棕色三角形斑;腹麵白色,胸部兩側具有不明顯的成團小黑點。

33.歌聲嘹亮的動物——花狹口蛙

花狹口蛙分布在我國的福建、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由於它們很善於挖掘,生活的場所一般在土穴或者樹洞中,叫聲高亢有力,身體的長度一般在70毫米左右;一般情況下,身體的背部顏色是棕色,呈三角形狀,在三角形的外邊有一條深色帶紋,兩者之間是鑲以黑線紋的淺黃棕色帶紋,腹麵為黃白色,密布棕色小斑點。它們的體型肥碩粗大,頭的寬度要大於頭的長度,吻端鈍圓,吻棱不顯,鼻孔靠近吻端,鼓膜不顯,上下頜沒有牙齒,也沒有犁骨齒,嘴大,後端寬無缺刻。

在繁殖季節到來的時候,產卵在臨近的水源,卵浮於水麵上,一直等到變態完成。大約12天的時間便可以完成變態。

34.和貓相似的兩棲動物

胸腺貓眼蟾在我國分布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等地,生活在海拔2800~4100米的高原河穀的泉水源頭。胸腺貓眼蟾個體較大,但是數量不多,身體肥碩,頭很寬也比較大,吻寬圓,吻鱗鈍,沒有鼓膜,上頜與犁骨無犁;吞後圓形。體背橄欖色,布滿了許多平疣,但是腹麵光滑,腋腺明顯,股外側有米黃色小顆粒。眼間呈“三角形”斑;咽喉為肉色,腹部為蠟色;瞳孔縱置,虹彩密布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