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自然界中千姿百態的兩棲動物
1.眼睛要退化的版納魚螈
版納魚螈分布在我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容山、廣西廣東交界的雲開大山一帶,以及廣東省的肇慶。經常棲息於海拔200~600米的林木茂密的土山地區,尤為喜歡居住在水草叢生的山溪和土地肥沃的田邊池塘,營穴居生活。和蚯蚓類似,沒有四肢和尾巴。由於穴居的緣故,眼隱藏在皮下,眼睛和鼻子之間有觸突,身體有環褶360個左右,背部棕黑,身體側邊有一黃色縱帶紋。全長約380毫米。它們夜間活動頻繁,白天一般見不到它們。
以蠕蟲和昆蟲幼蟲為主要食物。
2.東北家族的一員——爪鯢
爪鯢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通化、白河、渾江、延吉)、遼寧(岫岩)。成鯢體型細且長,雌鯢身長164~178毫米,雄鯢身長154~181毫米。頭部扁平,無唇褶,犁骨齒列較長呈“∧”形,每側有牙齒13~19枚;前頜骨和鼻骨間的鹵門又大又圓。軀幹像圓柱,皮膚光滑,肋溝14~15條。當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末端相遇,4個指,5個趾,內側指、趾較短,末端均有黑爪;雄性在繁殖期間,後肢變得較為寬大。
它們的尾長大於頭,體長而側扁,無肺。體背麵棕褐色或淡橄欖褐色,有均勻褐色斑,腹麵呈白色但不純淨。生活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林茂密、雜草叢生、水流湍急的小溪中或者附近池塘。它們的生活習性、成鯢多以陸棲為主;多數是白天很少出來活動,晚上出來多見,特別在黃昏雨後活動頻繁;常以爪攀登岩壁。一般在每年的5~6月繁殖。卵鞘袋為紡錘形,每條鞘袋內有卵16~20粒。
幼體需要三四年時間才能完成變態過程。主要以蛞蝓蝸牛、鞘翅目、直翅目等有害昆蟲為食。
3.可愛的東北小鯢
東北小鯢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地區,棲息在海拔200~300米的群山茂密的樹林、溪水長流的山溝或清水塘裏。頭部扁平,長、大、寬;吻端鈍圓,口裂達眼後,無純褶,犁骨齒外枝比內枝相對較短,向後延伸不超過眼球中部,排列呈“∨”形,鼻間距稍大於眼間距。頸很短,有明顯的頸褶。軀幹呈圓柱形,頭和身體的長度要大於尾長;皮膚光滑,肋溝通常為13(12~14)條。4個指,5個趾。灰褐色或灰白色的體背,分布很密的黑色或淡灰色小點。雄體長85~141毫米,雌體86~142毫米。雄性泄殖孔呈“↑”形,裂縫短小,繁殖期間泄殖孔明顯隆起;尾背鰭褶明顯,尾高大於雌體的尾高;雌體泄殖孔呈“│”形,縱裂縫形;尾背鰭褶不明顯。
東北小鯢的繁殖地一般在靜靜的清水溝塘或緩流中,產卵在石下或枯枝落葉上。一般在每年3~4月產卵;產卵時雄雌互相追隨;雌體先在水下的枯枝或石頭上爬行,排出白色黏稠的卵鞘袋柄,然後排出兩條卵鞘袋,接著雄體迅速爬上卵鞘袋,用四肢抱住卵鞘袋排精,這個卵受精過程就完成了。每對卵鞘袋有卵80枚左右。水蚤和水絲蚓是幼體的食物,成體主要以昆蟲和幼蟲為食。
4.你見過六角恐龍嗎
顧名思義,六角恐龍頭上長有六個角。
墨西哥鈍口螈或稱美西螈,也叫六角恐龍,隻在墨西哥的一些湖泊中能發現它們。“嗚帕魯帕”的奇特叫聲使它們名聲大噪,屬於人氣高的兩棲動物。六角恐龍還是兩棲動物中有名的“幼體成熟”種,從出生到性成熟產卵為止,均為幼體的形態,終其一生都生活在水中,在水中產卵、水中發育成長。
索奇米爾是水鄉澤國,也是非常有名的觀光勝地,絡繹不絕的觀光船經常在這裏航行。為了航行需要經常疏通水路,如此一來,六角恐龍的棲息環境越來越差,為此,白子型六角恐龍已經受到華盛頓公約的保護。不過,人們對於它們的棲息狀況並不是很清楚,很難找到它們的生活蹤影,因此它們的野外生活模式至今仍是個謎。
5.不用肺呼吸的無肺螈科
無肺螈科是有尾目現存屬種最多的一科,完全沒有肺,分布在歐洲南部的隻有擬穴螈屬;大部分成員生活在北美南部,分布在中美、南美北部的隻有無肺螈,沒有其他有尾類。它們生活環境和生態習性多種多樣,各不相同,體型與它們所在的環境因素相適應,或細長或粗短。成員中有水棲、陸棲、穴居(眼多退化)或樹棲(多有纏繞性的長尾)。陸棲的成員是在地麵上交配。不過有少數在潮濕的環境中(如洞穴內)產卵:有的無肺螈的卵和幼體不進入水中,是直接發育類型;有的無肺螈產卵時回到水中,卵與幼體在水中生長發育,少數屬種為童體型。目前,學術界一致認為無肺螈科與鈍口螈科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無肺螈科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是分布在熱帶的唯一的一種蠑螈。數目種類非常繁多,大約有400種。除了有5種分布在韓國和意大利地區外,所有種類的無肺螈都分布於西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