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蛙科作為一個大科,它的成員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除了典型的樹棲蛙類外,有的在美洲地下以穴居生活,有的在大洋洲陸地上生活。特別要強調的是,雨蛙科沒有完全水棲的成員。雨蛙科主要是以樹棲蛙類為主,它們趾端膨大成吸盤,是美洲和澳洲主要的樹棲蛙類。雨蛙科中的不少成員有很好的保護色,有的與環境混為一體,色彩鮮豔。
附蛙科分布在拉丁美洲的廣大地區,附蛙體長7.5厘米,生活在多岩石的瀑布中,並在岩石產卵,卵附著在岩石上。小的附蛙體型非常小,多數不到3厘米,大多屬於樹棲蛙類,在樹葉上產卵。
附蛙科成員們的腹部皮膚為半透明,能夠隱約看到內髒。
疣蛙科屬於南美洲的小科,疣蛙科僅疣蛙一種,是小型樹棲蛙類。
疣蛙科的分類地位尚不明確,有人猜測可能與蟾蜍科、細趾蟾科或者雨蛙科有一定親緣關係。
短頭蟾科分布於巴西東南部的海岸森林中,屬於南美洲的小科,是體型最小的兩棲動物。最小的一種不到1厘米,其他稍大的則剛剛超過1厘米。短頭蟾的身體為明亮的金黃色,四肢非常細小,每肢隻有三個腳趾有功能。短頭蟾在陸地上產卵,卵直接孵化成小蛙。短頭蟾生活在森林地麵的落葉層中。
達爾文蛙科分布於南美洲西南部的溫帶森林中,屬於南美洲的小科。達爾文蛙身長3厘米,屬小型陸棲動物。值得一提的是,尖吻達蛙將卵放在雄蛙的聲囊中進行孵化,等到變態完成後,雄蛙將小蛙從口中吐出。
多指節蟾科分布在南美洲北部、東部一帶的低地水域,屬於南美洲的小科。
因為多指節蟾的蝌蚪要比成蛙大很多,所以又名為不合理蛙。成蛙身長7厘米,蝌蚪25厘米左右。多指節蟾是水生蛙類,若遇到幹旱,把自身埋在泥穴中度過幹旱時期。
箭毒蛙科分布於拉丁美洲從尼加拉瓜到巴西東南部和玻利維亞一帶。箭毒蛙屬於拉丁美洲的小型蛙類,毒性強烈且色彩鮮豔。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箭毒蛙科的成員都是有毒的、色彩鮮豔,並且有毒的成員的毒性也千差萬別。大多數的箭毒蛙體型很小,最小的隻有1.5厘米,隻有少數成員身長可達到6厘米左右。
(2)蟾蜍科
蟾蜍科是分布廣泛的大科,在我國也很常見,但澳洲、馬達加斯加和一些大洋島嶼除外。蟾蜍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強,可以生活在高山、草原、密林、荒漠等地。
蟾蜍科中超過一半的種類都屬於同一個屬,即蟾蜍屬,其成員分布也相當廣泛。蟾蜍屬的成員體型差別很大,但是樣貌習性都比較相似、有些行動緩慢,跳躍能力很弱。由於它們的皮膚粗糙而高度角質化,使蟾蜍的耐旱性很強。蟾蜍分泌出來的毒素就是製造蟾酥的原材料。盡管蟾蜍可以消滅很多害蟲,但是它們天性貪吃,同時又給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壓力。
蛙科是無尾目的第三大科,是分布最廣泛的兩棲動物,幾乎遍布各個大洲。一些島嶼上也有出現,最北到達北極圈,但在澳洲則隻出現在最北方。蛙科中最大的成員是巨蛙,分布在非洲一帶。
樹蛙科分布在亞洲、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但在馬達加斯加島上也能看到。
樹蛙科的外形和雨蛙非常接近,但它和雨蛙沒有親緣關係,卻和蛙科親緣關係比較接近。最著名的樹蛙當屬亞洲的幾種飛蛙,如黑掌樹蛙,腳掌大,腳蹼發達,可以在空中滑翔。
非洲樹蛙科的種類繁多,分布在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並有一個特別的種類,分布在塞舌爾群島。非洲樹蛙體型小,棲息方式有樹棲也有路棲,有穴居,還有水棲:一些成員生活在沼澤地區,攀附在蘆葦等植物上。
節蛙科種類較多,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地,有時被歸入蛙科。有些節蛙的卵浮出來時,已經是完成變態的小蛙,有些則變態不夠完全,還保留著尾巴。壯發蛙是節蛙科中很有趣的一種,它們分布在喀麥隆到剛果一帶的熱帶雨林中。到了繁殖季節,雄蛙的體側和腿上長有毛發狀皮膚衍生物。
姬蛙科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溫熱帶地區,種類很多但屬於小型蛙類、隻有少數的成員身長可長到8~9厘米,大多數的成員身長還不足1.5厘米。它們中的很多成員生活在比較幹旱的地區,如非洲的短頭蛙,平時很難見到它們出來,隻有到了降雨期它們才活動頻繁。一部分生活在熱帶雨林的成員,有一些是樹棲,一般在馬達加斯加和新幾內亞可以看見它們。生活在澳洲和新幾內亞的一些成員,它們在植物上產卵,孵出的下一代不用經過蝌蚪的變態,直接是小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