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海軍陸戰隊”——兩棲動物學習篇(2)(2 / 3)

大部分的蛙類在產卵之後就離開卵塊,但有些種類則不這樣做,在身體背部攜帶卵粒或蝌蚪,隨時保護照顧後代,這種行為稱作護幼。

9.青蛙與蟾蜍的異同

青蛙和蟾蜍雖然它們同屬於兩棲動物,但在形態上有著很大的區別。像大家所熟悉的青蛙,和不為人們所熟知的蠑螈的外形差別很大。但是,超過兩棲動物共性80%的青蛙和蟾蜍,卻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征。

相比較來說,由於青蛙的外表要比蟾蜍的外表好看,我們總是很偏愛青蛙,而對外表醜陋的蟾蜍,我們總是說不盡的厭惡:俗話“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表達了人們對於蟾蜍的偏見。但是反過來,“不可以貌取人”也很有道理,隻憑外表有時候也不能說明太多問題。

你知道嗎?青蛙隻能跳躍,而蟾蜍除了跳躍之外,還會爬行,並且相當靈活。在捕食方麵,青蛙隻有在保持蹲坐姿態的時候,飛行的昆蟲才會引起它們的注意,並做出一係列的機械動作,比如身體前傾、張嘴、伸舌頭等;可是蟾蜍卻不是這樣的,它們的視力似乎比青蛙強得多,它們在爬行的時候也能捕食食物,一些不會動的小蟲子也逃脫不了蟾蜍的眼睛。

青蛙和蟾蜍都長有一個無尾的蹲狀軀體,一雙強勁有力的後腿,而它們的前肢都比較短,還長有兩個腳趾,眼睛也相同:同樣地大,同樣地凸出,一樣地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它們大多居住在陸地或者靠近陸地的地方,捕食移動迅速的動物,尤其以昆蟲為主要食物。

說到蟾蜍,我們還需要介紹一下的就是,在早期的一段時間,生物學家為了研究並考驗蟾蜍的生存能力,他們做了這樣一種實驗:給一隻饑餓難耐的蟾蜍喂食各種各樣的昆蟲。由於十分饑餓,蟾蜍吞食食物的速度非常快,但是,當它把一隻帶毒的蜈蚣吞下去的時候,它馬上開始劇烈地嘔吐,不一會兒,就把蜈蚣吐了出來。

這樣,當生物學家再次把蜈蚣喂給它吃的時候,無論它有多麼饑餓,再也不去吃了。其實,正是靠著這樣一種學習和獲取經驗的能力,致使它們能在危機四伏的自然界裏遊刃有餘地活著。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實驗能讓我們更直觀真實地感受知識的魅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實驗技能,還有利於提高我們的動手、動腦能力。下麵讓我們一起來進行三個實驗,分別是觀察蛙卵的發育過程,觀察蝌蚪尾部的毛細血管,蛙的搔扒反射試驗,這能讓我們對青蛙成長和發育的有進一步了解。

10.觀察蛙卵的發育過程

蛙卵的發育首先是長尾,受精卵發育成蝌蚪,尾部是蝌蚪的運動器官;然後是後肢,這時仍然是用腮呼吸,後肢的出現使蝌蚪遊泳更加有力,也便於對環境做出相應的反應,因為在跳躍的時候後肢是主要力量,並且在覓食和逃生中,後肢起著決定性作用;最後是前肢,前肢的出現標誌著尾部馬上就要脫落,並且完成由腮呼吸到肺呼吸的轉變;在四肢發育的過程中,尾逐漸變短直至完全消失。

蛙卵在孵化期間對環境的反應比較敏感,又容易被天敵吞食,所以在觀察過程中應設置專門的孵化池。孵化池麵積不必太大,1~2平方米即可,池壁高60厘米,水深40厘米。水質要求清潔,不能含有毒物質,有機物含量低,pH在6.5~7.5,水溫以25℃~30℃為宜。正常情況下,一般兩天就可以孵出小蝌蚪。

11.觀察蝌蚪尾部的毛細血管

血液循環是脊椎動物的重要生命活動之一。在動物學學習中,用活的材料觀察血液在毛細血管中的流動情況,是非常重要的。而觀察血液循環,最合適的活體材料就是蝌蚪的尾部了,觀察其尾部,可逼真地看到血管和紅血球在毛細血管中的流動情況,下麵我們就來進行這個實驗。

蝌蚪的尾,尤其是長出後肢個體較大蝌蚪的尾,寬大透明,既無色素細胞幹擾,也無像小魚尾鰭中的眾多鰭條那樣的幹擾;血管豐富,可在同一視野中觀察到各種血管,並且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很容易區別。例如,在放大倍數為400倍的顯微鏡視野中可清晰的看到:動脈血管較粗,管壁較厚,管腔內血細胞顏色較紅,大量的血細胞在血管中急速的向尾的後端流動;靜脈也是一些較粗的血管,但管壁較薄,管腔內大量血細胞顏色變為淡橙黃色,並且緩緩的由尾端流回心端;連通在動脈和靜脈之間由許多像樹叉一樣分枝的毛細血管,血管極細,管壁極薄,管腔內的血細胞像排成隊的小球一個接一個的緩慢向前移動,還會不時的發現個子較大的血細胞將微細的血管阻塞片刻,其他的血細胞隻好“暫停通行”。然後大個子血細胞會改變一下形狀,其他血細胞才恢複通行;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個異常現象:有一個近似球形的大個子血細胞在毛細血管中逐漸變細拉長改變形狀,並慢慢地擠出到毛細血管壁外側遊走。這個大個子細胞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它的名字叫“白細胞”,是動物身體內的“衛士”,到組織中消滅入侵體內的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