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芽期。從尾芽翹起至肌肉效應出現為止。尾芽明顯翹起並伸長,鰓板更加明顯,腎原基出現並逐漸明顯,肌節出現,鰓板有明顯凹陷而分二葉,視泡也較明顯。
12.肌肉效應期
從肌肉效應開始直到心髒開始跳動為止。身體逐漸伸長,尤其尾部,軀幹及尾會左右扭動,口部略呈窩狀,出現吸盤雛形。
13.心髒跳動期
從心髒開始跳動至鰓血循環出現為止。鰓板形成明顯的兩對外鰓,肌節增多,視泡更明顯,在胚胎的頭部和軀幹部之間,可看到心髒在微微跳動。
14.鰓血循環期
從鰓絲內出現血液循環至開口為止。這一時期大部分胚胎孵化出卵膠膜,側臥水底,有時在水中,可作短距離的螺旋狀遊動。每側外鰓兩對,每對外鰓各分出許多鰓絲,口窩加深,鰓絲內有血液作脈衝式流動。
15.開口期
口內的口板膜穿通,口呈裂縫狀,角質頜開始形成,但通常還未出現色素。眼的角膜透明,黑色的視杯顯露,外鰓的鰓絲伸長。
16.尾血循環期
在尾部與腹部交界之處,可見到微弱的血液循環,並且隨著胚胎的發育,血液流動愈來愈明顯。頜齒雛形出現,眼珠明顯。蝌蚪可作長距離遊泳。
17.鰓蓋褶期
在每側外鰓基部出現皮膚槽,並逐漸向腹麵會合,形成一條完整的膚褶,即鰓蓋褶。晶體明顯,腸管形成,口吸盤開始退化,身體及尾部的色素增加,尾長占全長的一半以上。
18.右鰓封閉期
右側外鰓絲逐漸縮短,直至被鰓蓋褶所遮蓋,口部移向吻端,出現黑色角質頜。腸管出現1~2圈彎曲。
19.鰓蓋完成期
左側外鰓完全被鰓蓋褶所封蓋,留下一個小孔,稱出水孔。眼能自由轉動,口吸盤退化消失,口能開閉自如。腸管卷曲成2~3圈。
8.蛙類的生活史及生殖
可以這麼說,觀察蝌蚪的變態過程,可看到大自然的巧妙構思。蝌蚪在發育中期,先長出後腿,前肢則在蝌蚪期末期才會成型,而且一直藏在胸前的透明袋中,等到接近變態的時候才會伸出來。伸出的前肢,撐住用鰓呼吸時的出水孔,使得剛變態的小蛙自然而然地放棄鰓呼吸,完全改用肺及皮膚呼吸。同時,它們的骨骼係統及消化係統,也發生很大的轉變,以適應以後的陸地生活。在變態之前,這些小蛙無法進食,也不需要進食。蝌蚪對水域的利用有不同的情況,大多數在水域中會尋找食物;有些喜歡在水麵上活動,例如黑蒙西氏小雨蛙。
說到蛙類的鳴叫,大部分時間它們都會安安靜靜地躲在暗處,不發出聲音,也很少和同類接觸。但是,到了繁殖期,就會成群潛入水裏,雄性發出聲音,而且不分日夜地異常活躍,尤其下雨天的時候更是興奮。雄性會隨著場地的不同發出不同的聲音:建立領地,警告其他雄蛙不要接近自己的領地,驅逐其他雄蛙或打架時發出的遭遇叫聲,吸引雌性的求偶叫聲,和雌性接觸後的交配叫聲,被其他雄蛙或其他種蛙類抱對時發出的叫聲,以及被天敵抓住發出的求救叫聲。
蛙類的叫聲相當獨特:發音之前,都是雄性先吸一口氣到肺部,並把肚子鼓起來,然後腹部縮小,把肺部的氣體擠壓到咽喉,在此震動聲帶發出聲音,然後聲音及氣體一起被送到位於喉部下方或側麵的鳴囊。由於蛙類有鳴囊當作共鳴腔,蛙的叫聲也就格外的洪亮。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蛙類都會發出叫聲,不會叫的蛙沒有鳴囊,鼓膜也不明顯。一般而言,利用溪流繁殖的蛙類,叫聲比較小或不會叫,因為水流聲音太大,往往蓋住它們的叫聲,迫使溪流產卵的蛙類另尋其他吸引雌性的方法。
蛙類產的卵地有很多種形狀,不但可作為分類之用,也可以反映出它們不同的生存環境。蟾蜍的卵呈雙行排列成長形,像喝珍珠奶茶把粉圓吸起來時的吸管。古氏赤蛙的卵呈小堆散布在水底,看起來像小泥球。斯文豪氏赤蛙的卵白色,大型,數十粒聚成一小堆,產在石頭下麵。有些卵粒有黏性,例如拉都希氏赤蛙的卵粒,一粒黏一粒,呈長條狀,常纏繞在水中植物體上;中國樹蟾的卵5~10粒成一小堆,黏在植物上;梭德氏赤蛙卵塊球狀,黏在石頭底下。艾氏樹蛙在樹洞或竹筒產卵,卵黏在樹洞或竹筒壁上。有些卵塊成片狀漂在水麵,例如澤蛙;小雨蛙的卵塊則是圓形片狀。長腳赤蛙的卵塊球狀,沒有黏性,腹斑蛙的卵塊也是球狀,但露出水麵的部分往往看起來呈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