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海軍陸戰隊”——兩棲動物學習篇(1)(3 / 3)

兩棲動物的一生中會經曆很多不同階段的生活。在小時候,其大部分的成員是在水中度過的。在水裏生活,它們不能在水中進行跳躍、步行或者爬行。青蛙的幼體叫蝌蚪,它們在水中左右擺動尾巴自由自在地遊動。還有水生的蠑螈、蚓螈等生物,它們都可以像魚兒一樣在水中自由地擺動。

成體的青蛙和蟾蜍也會遊泳,在水中用後肢後蹬來推動自己前行。

蚓螈在陸地上爬行時和在水中遊動的姿勢很像,呈“S”形擺動。

陸生的水螈和蠑螈的運動方式也像在水中遊泳一樣,通過身體兩側做波浪形的擺動來前行。

6.以肉類為主要食物的兩棲動物

兩棲動物一般都是食肉的,一般以昆蟲、蠕蟲、蜘蛛等為食物。較大一點的兩棲動物還以小的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甚至螃蟹為食物。有的科學家聲稱,兩棲動物有時會把魚類作為自己的食物,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兩棲動物在對魚類下手的時候,肯定會對嘴裏的魚進行咀嚼,而魚身上的刺會紮傷它的嘴和喉嚨。就在這個時候,它有可能被鯊魚吞食。

7.蛙的早期胚胎發育

一般來說,蛙類早期胚胎發育的不同時期,通常以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形態變化為標準。不同的學者在研究不同蛙類的早期胚胎發育時,劃分的時期也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大多數種類,從受精卵開始至胚胎發育完成可分為24~25個時期。

1.受精卵期

從卵受精到第1次卵裂溝出現為止。一般在受精後5~10分鍾,出現動物極朝上,植物極朝下,該現象稱為翻正。通常蛙胚的動物極呈棕黑色,植物極呈乳白色,但少數蛙類的胚胎色素少,翻正後不易區分動植物極。

2.細胞期

胚胎從第1次卵裂溝出現到第2次卵裂溝出現為止。經裂,卵裂溝從動物極開始,向植物極延伸,裂後形成兩個大小幾乎相等的分裂球。

胚胎從第2次卵裂溝出現到第3次卵裂溝出現為止。經裂,並垂直於第1次卵裂麵,形成四個大致相等的分裂球。

胚胎從第3次卵裂溝出現至第4次卵裂溝出現為止。經裂或緯裂:如果是經裂,裂溝基本上平行於第1次裂溝,垂直於第2次裂溝,如虎紋蛙、棘胸蛙和花臭蛙;如果是緯裂,裂溝則偏於動物極,裂後形成上下兩層,共有8個分裂球,如黑斑蛙和其他大多數蛙類。

胚胎從第4次卵裂溝出現至第5次卵裂溝出現為止。緯裂或經裂,第3次卵裂為緯裂者,第4次卵裂則為經裂,反之亦然。裂後形成上下兩層共16個分裂球,位於動物半球的分裂球小於植物半球的分胚胎從第5次卵裂開始至囊胚早期開始。經裂或緯裂,各細胞分裂開始不同步且不規則,裂後的分裂球排列不一致。

3.囊胚早期

經多次卵裂後,分裂球的數目增多,且體積逐漸變小;胚胎表麵高低不平,細胞界限清楚;隨著囊胚腔的形成及擴大,胚胎的直徑開始變大,但並不明顯。

4.囊胚晚期

細胞繼續分裂,體積更小,數目更多,細胞界限不明,胚胎表麵光滑。

5.原腸早期

在赤道板附近的地方出現唇形凹陷,其背側即為背唇。

6.原腸中期

由於動物極細胞分裂的速度較植物極細胞快,所以,處於背唇位置的動物極細胞分裂後,形成下包之勢,將植物極逐漸包入,植物極細胞就逐漸內卷,背唇向兩側擴展加深,形成半圓形的側唇,並繼續延伸,直至形成一圈為止,即形成圓形胚孔。位於胚孔位置的卵黃被稱為卵黃栓。

7.原腸晚期

隨著動植物極細胞的繼續外包和內卷,胚孔逐漸變小,直至最後被包入。

8.神經板期

胚體縱軸開始伸長,背部變為平坦,並逐漸形成一前寬後窄的勺狀神經板,其狹小部分與原口相連接。

9.神經褶期

胚體繼續伸長,從神經板前端兩側開始隆起,並向後延伸形成神經褶,中間凹陷形成淺而寬的神經溝。

10.胚胎轉動期(神經溝期)

兩側神經褶逐漸向中間合攏,神經溝變深而窄,直至愈合形成神經管為止。此時胚胎表麵出現纖毛,纖毛的擺動使胚胎轉動,但有些種類由於胚體較大、轉動微弱,暫未出現可見性胚胎轉動,如虎紋蛙。

11.神經管期

從神經管出現至尾芽形成為止。神經褶完全愈合,形成神經管,前端兩側出現感覺板和鰓板雛形,胚體縱軸繼續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