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中生代的迷齒類動物,分布廣泛,體型巨大,如三疊紀的乳齒螈,頭骨長度就超過1米,主要生活在水中。向著爬行動物進化的類型是石炭螈目,主要發現於歐洲和北美,它們一直不很繁盛。
石炭螈目中最著名的當屬二疊紀的蜥螈,蜥螈同時具有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特征。對於其到底是兩棲動物還是爬行動物曾經有過爭議,直到發現了蜥螈的蝌蚪才確認其是兩棲動物。因為蜥螈生活的時代要晚於最早的爬行動物,所以不可能是爬行動物的祖先,而爬行動物的祖先尚待發現。另一類與爬行動物非常相似的兩棲動物是闊齒龍類,它們曾經被置於爬行動物的杯龍類,後來發現實際上他們也是兩棲動物。
進入石炭紀後,兩棲動物迅速分化,並在古生代的最後兩個石炭紀和二疊紀達到極盛。這個時代也因此被稱為兩棲動物時代。這個時期的兩棲動物多種多樣,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有些相當適應陸地生活,有些則又回到了水中。有些大型的種類,如石炭紀的可以長到4~8米長,習性頗似現代的鱷魚,還有不少相貌奇特的種類。與現在的兩棲動物不同,這些早期的兩棲動物身上多具有鱗甲。
在古生代結束後,大多數原始兩棲動物滅絕,隻有少數延續了下來,而新型的兩棲動物則開始出現。
在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一類牙齒沒有迷齒的原始兩棲動物也這樣生存著,它們被歸入殼椎亞綱。殼椎類非常特別,體型很小,其中也不乏一些相貌奇特的家族成員,例如石炭紀時期,有的兩棲動物根本是沒有四肢的,而到了二疊紀的笠頭螈有著很奇特的三角形的頭。殼椎類全部滅絕是在古生代結束時期。它們是否留下了後代,目前還不明確。
現代類型的兩棲動物的出現是在進入中生代以後。現代類型的兩棲動物,身體表麵光滑而沒有鱗甲,皮膚裸露而潤濕,全身布滿黏液腺,故被歸入滑體亞綱。這種皮膚的優勢是可以輔助呼吸,有的兩棲動物就沒有肺,而隻能靠皮膚來進行呼吸。
三疊紀的原蛙類是最早的滑體兩棲類,比如三疊尾蛙,它與現代的蛙很類似,但是有很短的尾巴。一般來說,有尾目和無足目出現得要稍晚一些:有尾目出現於侏羅紀時期;而無足目直到在新生代初期才有了相對可靠的記錄,但是無足目的特征較為原始,可能起源會更早。現代兩棲動物的起源直到現在還沒有定論,有人認為起源於迷齒類的是無尾目,而起源於殼椎類的是有尾目和無足目,不過也有的人認為它們三者有著共同的起源,判別依據便是它們三者有很多共性。
3.兩棲動物的特征有哪些?
兩棲動物主要特征:體溫不恒定;卵生;幼體一般在水中生活,成體可適應陸地生活,並且開始用肺呼吸;沒有鱗片,有很豐富的黏液腺,輔助呼吸;它們大多晚上出來,白天躲藏;在酷熱和嚴寒的季節,它們以夏蟄或冬眠的方式度過。
無足目主要特征:體型細而修長;沒有四肢;尾巴很短甚至沒有;外形和蚯蚓類似。我國以版納魚螈為代表。
有尾目主要特征:體型呈圓筒形;有四肢,但是很短;長尾終生相伴且側扁;爬行,大多數成員以水棲為主,和蜥蜴類似,如大鯢(即“娃娃魚”),屬於現生體型中最大的兩棲動物。
無尾目主要特征身體既短又寬;有四肢,較長;成體之後尾巴退化;跳躍著進行活動;幼體為蝌蚪,從幼體到成體的發育過程必須經曆變態,如蛙和蟾蜍。
4.兩棲動物的發育過程
說到兩棲動物,大家首先會想起青蛙。其實,地球上有許許多多的兩棲動物。它們繁殖有的時候需要水,它們要把卵放在水裏進行孵化,浮出來的小生命叫做蝌蚪,這些小東西用鰓來呼吸。
慢慢地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它們會長得和父母越來越像:長出四肢,魚鰓不再作為呼吸器,用肺來呼吸,皮膚漸漸地變為可以防止透水的器官,眼睛上長出了眼皮,耳朵長有中耳膜。
繁殖期的青蛙是通過鳴叫來選擇伴侶的,有的通過體型大小、皮膚構造來確認是否是同種,然後確定伴侶。
5.兩棲動物的運動方式
不同種類的兩棲動物有著不同的運動方式,同一種兩棲動物在生命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運動方式也有很大差別。
青蛙會挖掘洞穴,每到冬天來臨的時候,青蛙就會在向陽的位置,找個土質較為鬆軟的地方挖個洞,在洞裏美美睡上一大覺,並且一睡就是一個冬天,以此來躲避冬日的嚴寒。青蛙和蟾蜍有兩種挖掘洞穴的方式,比如產婆蟾,就是頭朝前,用前肢來挖洞;而鋤足蟾足上生有鏟狀物,在鬆軟的泥土中挖洞的時候,它們就把足當作鏟子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