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消化係統(1 / 3)

消化係統的概述

消化係統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

消化管是一條從口腔開始延續為咽、食管、胃、小腸、大腸,最終到肛門的很長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結腸、直腸)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於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們都借助導管,將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內。

消化係統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供機體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除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都無法被直接吸收利用,隻能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就叫做消化。這種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稱為吸收。對於沒有吸收的殘渣部分,消化道就經過大腸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消化與吸收

消化與吸收是人們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的重要過程,也就是食物在消化道加工和提取的過程。

消化,就是食物入口後的一係列加工過程,最終使食物的精華——營養成分變成能夠被吸收利用的形式。因為消化機理不同,可分為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物理消化主要是指食物的磨碎、攪拌,並與消化液的混合過程。憑借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和胃腸的蠕動。化學消化物理消化主要是指牙齒的咀嚼,舌頭攪拌和胃腸的蠕動即將食物經過化學反應的變化,使之變成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的形式——水溶性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澱粉部分在口腔澱粉酶的作用下消化。胃初步消化蛋白質之後再進入小腸,在小腸蠕動及腸液、胰液及膽汁等消化液的共同協助下,將糖、蛋白質及脂肪完全消化。膽汁是由肝髒合成的,經過膽道排入小腸,能幫助脂肪類的消化,因此肝功不良者,不願食油膩食物。

吸收,就是將食物消化後的可吸收部分,提取其精華,輸送到血液的過程。吸收的場所主要在小腸,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無機鹽、水、維生素等。大腸隻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等。胃的吸收就更少了,僅是少量的水、無機鹽、酒精等。一般少年兒童吸收能力較強,這也是身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吸收後的食物殘渣通過肛門排出。

牙齒

(一)牙的形態

牙嵌於上、下頜骨的牙槽內。在外形上,每個牙分牙冠、牙頸和牙根三部分。暴露在口腔內的部分為牙冠,嵌入上、下頜骨牙槽內的部分為牙頸,介於牙根和牙冠交界部分為牙頸。切牙的牙冠扁平,尖牙的牙冠呈錐形,都隻有1個牙根。磨牙的牙冠最大,呈方形,有2或3個牙根。每個牙根有根尖孔通牙根管,進而進入牙冠內較大的牙冠氣腔。牙根管與牙冠腔合稱牙腔或髓腔。

(二)牙的種類和排列

根據牙的形態和功能,可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

人的一生中換牙一次。第一套牙叫做乳牙,從出生後6~7個月開始陸續生長,到3歲左右長齊,共20個。第二套牙為恒牙。6~7歲時,乳牙開始脫落,恒牙中的第1磨牙首先長出,除第3磨牙外,其他各牙大概在14歲左右卻出齊。第3磨牙萌出最遲,叫做遲牙或智牙到成年後才長出,有的甚至終生不出。恒牙全部出齊共32個。

乳牙在上、下頜的左半與右半各5個,共為20個。恒牙在上、下頜的左半與右半各8個,共為32個。

(三)牙組織

牙由守本質、釉質、牙骨質和牙髓組成。牙本質構成牙的大部分。在牙冠部的牙本質外麵覆有釉質,釉質為全身最堅硬的組織。在牙根部的牙本質外麵包有牙骨質。牙腔內為牙髓,由結締組織、神經和血管共同組成。

肝髒

肝髒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之一,位於腹腔的右上方,重約1500克,由左葉、右葉和膽囊構成。肝髒有分泌膽汁和解毒作用,尤其對人體內蛋白質、糖類、脂肪等很多物質的代謝有重要作用,是人體的重要“化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