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糖代謝的作用。肝髒是維持血糖恒定的主要器官。飲食後,血糖升高,肝細胞將葡萄糖合成肝糖元貯存起來;空腹時,肝糖元又分解成葡萄糖,以提高血糖水準。肝髒還可以把糖變成脂肪,把某些氨基酸和甘油轉變為糖元。
2.對脂肪代謝的作用。肝髒是製造膽汁的場所,膽汁經總膽管輸送到十二指腸,對食物中的脂肪起乳化作用,使大的脂肪粒變成脂肪微粒,從而加快人體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進程。
3.對蛋白質代謝的作用。血漿蛋白質多數是在肝髒中合成的。肝髒內氨基酸代謝很旺盛,氨基酸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氨對人體是有毒的,肝髒可以把這些氨轉化成尿素,由腎髒排泄出體外。
4.對維生素代謝的作用。肝髒分泌的膽汁可以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K)的吸收。肝髒可以把胡蘿卜素轉變為維生素A,人體內的維生素A有95%貯存在肝髒內。
5.解毒作用。肝髒是人體的主要解毒器官。胃、腸吸收來的一些有毒物質、藥物以及體內代謝產生的有毒物質(如氨),可以在肝髒作用下,轉化成無毒物質,或氧化分解。
大腸與小腸
大腸長約1.5米,在空、回腸的周圍形成一個方框。根據大腸的位置的特點,分為盲腸、結腸和直腸三部分。
大腸在外形上與小腸有明顯的不同,一般大腸口徑較粗,腸壁較薄,盲腸和結腸還具有三種特征性結構:在腸表麵,沿著腸的綜軸有結腸帶,由腸壁縱行肌增厚形成;由腸壁上的橫溝隔成囊狀的結腸袋;在結腸帶附近由於漿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叫做腸脂垂。
小腸小腸位於腹中,上端接幽門與胃相通,下端通過闌門與大腸相連。小腸與心互為表裏。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盤曲於腹腔內,上連胃幽門,下接盲腸,全長約3~5米,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
十二指腸在腹腔的後上部,全長25厘米。它的上部(又稱球部)連接胃幽門,是潰瘍的好發部位。肝髒分泌的膽汗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過膽總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腸上的開口,排泄到十二指腸內用來消化食物。十二指腸呈“c”字形,從右側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胰髒
胰由外分泌和內分泌兩部分結構組成。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腺,胰液(外分泌)含有多種消化酶,有分解消化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的作用。內分泌部就是胰島,散布在胰實質內(胰尾較多),主要分泌胰島素,參與調節糖代謝。
胰是一個狹長形的腺體,全長14~20厘米,胰體略呈三棱形,質地柔軟,呈灰紅色,重量為80.84~116.58克,橫臥於腹後壁,約平第1~2腰椎,分頭、體、尾3部,各部無明顯界限。
胰頭為胰右端膨大部分,其上、下方和右側被十二指腸包圍,膽總管在胰頭後麵的溝內或在胰頭與十二指腸降部之間經過,因此胰頭癌可因腫塊壓迫膽總管而出現阻塞性黃疸。在胰頭的下部有一向左後上方的釣突,將腸係膜上動、靜脈夾在胰頭與鈞突之間,胰頭癌因腫塊壓迫肝門靜脈起始段,影響其血液回流,可出現腹水、脾腫大等症狀。回體位於胰頭與胰尾之間,較長,占胰的大部分。胰體的前麵隔網膜囊與胃相鄰,故胃後壁的癌腫或潰瘍穿孔常與胰粘連。胰尾較細,向左上方抵達脾門。外科或局部解剖學所指的胰頸,為位於胰頭與胰體胰腺泡之間狹窄部分,長約2~2.5厘米,胃幽門位於其前上方,腸係膜上靜脈和牌靜脈在其後方聚集成肝門靜脈。
胰管位於胰實質內,接近胰的後麵,與胰的長軸一致,從胰尾經胰體走向胰頭,沿途接受許多小葉間導管,最後於十二指腸降部的壁內與膽總管彙合成肝胰壺腹,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在胰頭上部常有一小管,位於胰管上方,叫做副胰管,開口於十二指腸小乳頭。
胃
胃居於膈下,腹腔上部,中醫將其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叫做上脘,包括賁門;中部叫做中脘,即胃體部位;下部叫做下脘,包括幽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穀,胃以降為和,與脾相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