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發生和生長
骨起源於中胚層的間充質。在胚胎6周左右,間充質先變為膜狀,叫做膜性階段。之後有的在膜的基礎上直接形成,叫做膜內成骨。顱頂骨和麵顱骨就是按照這種方式形成。有的先經過軟骨階段,然後再形成骨,叫做軟骨內成骨。顱底骨、軀幹骨和四肢骨就是按照這種方式形成。
1.膜內成骨
在膜的中心點處先有鈣鹽沉積,叫做骨化點,由此點向四周作放射狀增生,形成海綿狀骨質。在新生骨質的表麵有骨膜,膜內的成骨細胞不斷生成新的骨質,使骨不斷加厚;而已成的骨質,也不斷地被破骨細胞破壞和吸收,不斷地改變著形態。
2.軟骨內成骨
在胚胎早期,從間充質形成軟骨,此時軟骨已初具成年骨的雛形。在軟骨中心布有鈣鹽沉積,為初級骨化中心,由此中心向兩端增長,與骨的生長此同時,新生骨質表麵骨膜的膜下成骨細胞不斷地增加骨質,使骨不斷增粗,同時,原有的骨質又不斷地被破骨細胞破壞和吸收,形成空腔,即髓腔。出生前後,骨兩端軟骨出現次級骨化中心,形成骺的骨質。在骺和骨幹間留有骺軟骨。出生後,骺軟骨不斷增生和骨化,使骨不斷增長。成年後,骺軟骨完全骨化,骨幹、骺之間融合形成一條骺線。骨的長度停止增長,人也不會再長高了。
骨骼的疾病
發育期兒童,骨骼可能排列不整齊。其中包括脊柱異常彎曲的脊柱側凸,以及髖骨、股骨等各種問題。通常,有些問題可自行消失,然而有些問題則是由必須治療的疾病引起。
1.脊柱側凸
脊柱側凸是骨的一種異常彎曲。10~14歲兒童中約4%易出現明顯的脊柱側凸。大約60%~80%的病例是女孩。脊柱側凸可能出現於分娩過程中。如發生在分娩後,75%的病例病因不確定;其餘是由脊髓灰質炎、腦癱、青少年骨質疏鬆或其他疾病引起。
2.髖骨和股骨問題
在兒童,股骨可能發生內翻,而造成膝蓋相互接觸(接吻膝)和足尖相對。雙腿伸直的俯臥睡姿、就坐或睡眠時把膝向上靠近胸部可使病情加重。如果8歲以後的兒童內翻狀態仍然存在,應進行整形手術。
跛行和髖關節疼痛,或有時膝或大腿疾病,在青少年可能是因股骨嚴重脫位所致,此時,股骨上部的生長端(骺)錯位。在幼兒則可能是因牛奶中含有豐富的鈣為股骨頸供血障礙(幼年變形性骨軟骨病)引起。
3.股骨頭骨骺滑脫
股骨頭骨骺滑脫是指股骨生長端以上的脫位。該病通常發生於超重的青少年,大部分出現在男孩身上。雖然病因還不確定,但該病可能是由於生長板(骨生長發生的部分)增厚所致,這可能與血中的生長激素和雌激素的水平有關。
保持骨骼的健康
鈣是人身體中最豐富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礦物質。骨骼健康和牙齒的發育和保養需要鈣,心髒和神經係統的正常工作也需要鈣。
可是,現代人的飲食中鈣含量相當低,增加了患病風險。缺鈣者將來更易患骨質疏鬆症,骨骼(尤其是髖骨和脊柱)變弱變脆,會導致經常性骨折。為增強骨骼,11~24歲的女性每天需要攝入鈣1000~2000毫克;成人每天則需要800~1000毫克;更年期婦女每天需要1200~1500毫克。補鈣需從小開始,青少年時代積累的鈣越多,晚年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就越小。
此外,體育鍛煉,尤其是跳躍形式的練習,在提高骨密度峰值和延緩骨密度下降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運動對預防骨質疏鬆是有顯著效果的。因為運動可使骨外層密質增厚,而裏層的鬆質骨在結構上也發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肌肉的拉力和壓力作用,使骨質更加堅固,可承擔更大的負荷。這對提高骨骼的抗折斷、彎曲、壓拉、扭轉方麵的性能和防止老年性骨折都起重要作用。運動還可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環,增強骨骼的物質代謝,提高骨的彈性和韌性,延遲骨細胞的老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