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的一般形態:後端稍膨大,叫肋頭,有關節麵與胸椎體的肋凹形成關節,從肋頭向後外變細,叫肋頸,再向外變扁成肋體,頸與體結合處的後麵突起叫做肋結節,有關節麵與胸椎橫突肋凹相關節。肋體向外轉為向前的轉彎處叫肋角,肋體下緣內側有容神經血管經過的肋溝。肋體前端粗糙,接肋軟骨,肋軟骨為透明軟骨,與胸骨側緣相關節。
胸骨是位於胸前壁正中的扁骨,形狀像短劍,分柄、體、劍突三部。胸骨柄上緣中部微凹,叫頸靜脈切跡,其兩側有鎖骨切跡,與鎖骨相關節。柄側緣接第1肋軟骨。下緣與胸骨體連接處微向前突,稱胸骨角,從體表就可以摸到。
由於其兩側正好與第2肋軟骨相關節,所以是確定肋骨序數的重要標誌。胸骨體扁而長,兩側有第2~7肋軟骨相連接的切跡。劍突形狀多變,位居左右肋弓之間,有人終生保持軟骨形式。
手骨
手骨分為腕骨、掌骨和指骨。
1.腕骨:有8塊,排成近側列和遠側列,每列4塊。近側列從橈側至尺側依次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遠側列從橈側至尺側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
2.掌骨:有5塊,從拇指側向小指側依次為第一、二、三、四和五掌骨。每塊掌骨分為底、體、頭三部分。
3.指骨:共14塊,拇指二節,其餘四指各有三節,從近側至遠側為近節、中節和遠節指骨。每節指骨可分為底、體和頭三部分。
肱骨
肱骨位於上臂,包括兩端一體。
上端偏後上內側有半球形的關節麵,叫做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相關節。關節麵周緣的環形淺溝,叫做解剖頸。上端外側的突起,叫做大結節,前麵較小的突起,叫做小結節。大小結節之間的縱溝,叫做結節間溝。肱骨上端與體相接處稍細,叫做外科頸。
肱骨體外側麵的中部有一較大的粗糙麵,叫做三角肌粗隆。體後麵中部有一條由上內向下外的螺旋狀淺溝,叫做橈神經溝。
下端有兩個關節麵,內側的呈滑車狀,叫做肱骨滑車;外側的呈半球形,叫做肱骨小頭。在滑車的前上方,有冠突窩,在其後上方有鷹嘴窩。下端向兩側各有一突起,叫做內上髁和外上髁。
肩胛骨
肩胛骨貼附於胸廓後外側,在第二至第七肋骨之間,是三角形的扁骨,有三緣,三角及兩麵。
三緣為內側緣、外側緣和上緣。上緣的外側端有一呈曲指狀的突起,稱叫做為喙突。三角為上角、下角和外側角。外側角有卵圓形微凹的關節麵,叫做關節盂。
肩胛骨的前麵微凹陷,叫做肩胛下窩;後麵有橫行高起的骨脊,叫做肩胛岡。肩胛岡的外側端扁平而寬,為肩部的最高點,叫做肩峰。後麵被肩胛岡分為上下兩部分,分別叫做岡上窩和岡下窩。
骨折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被中斷或破壞。由外傷引起的叫做外傷性骨折;發生在原有骨病(腫瘤、炎症等)部位的為病理性骨折。骨折端與外界相通為開放性骨折,如與外界不通則為閉合性骨折。此外,還可根據骨折的程度、穩定性和骨折後的時間作出其他分類。
骨折發生後常在局部出現疼痛、壓痛、腫脹、瘀血、畸形、活動受限及縱向叩擊痛、異常活動等。一般多可據此作出診斷。當然,如果骨折損傷了血管、神經等,則會出現相應的表現,故應注意是否有其它器官同時損傷。
為了確診和進一步了解骨折部位、類型及指導治療,X線檢查是必須的。一般,骨折經過適宜的治療,如複位和固定,在骨折段有良好血液供應的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多可自行愈合。
骨折正確的現場急救和安全轉運是減少患者痛苦、防止再損傷或汙染的重要措施,其中最要緊的是妥善固定。肢體骨折時,用夾板固定最好,其次可用木棍、木板代替,如無代替物,上肢骨折可綁在胸部,下肢骨折同另側健肢綁在一起,也可起到暫時固定的作用。脊柱骨折則應平臥於床板或門板之上,以免屈曲、後伸、旋轉。如為開放性骨折,則應用急救包或清潔布類包紮。搬運或運送到醫院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固定。如骨折合並顱腦損傷及其它重要髒器損傷,要密切注意神智和全身狀況的變化,並迅速送往就近醫院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