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骨骼構造(1 / 3)

頭骨

人體的骨骼支架是由206塊骨骼有規律地組合在一起才構成的。根據骨骼的組合不同可分為頭骨、軀幹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頭骨包括8塊腦顱骨和15塊麵顱骨。腦顱骨圍成的顱腔保護著腦。頭骨隻有下頜骨能活動,其餘的骨都連結得相當緊密,不能活動,有助於保護腦、眼等器官。此外,兩側中耳內各有3塊聽小骨。

軀幹骨包括脊柱、肋骨和胸骨。成年人的脊柱具有26塊椎骨,椎骨上有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連在一起構成椎管,裏麵充滿著脊髓。椎骨自上而下有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5塊骶椎合成的1塊骶骨和4塊尾椎合成的1塊尾骨。肋骨共12對,胸骨1塊。肋骨、胸骨和胸椎共同圍成胸廓,保護著肺和心髒等器官。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各1對。一側的上肢骨由肩胛骨1塊、鎖骨1塊、上臂骨(肱骨)1塊、前臂骨(橈骨、尺骨)2塊和手骨(腕骨8塊、掌骨5塊和指骨14塊)27塊組成,兩側上肢骨共64塊。下肢骨共62塊,每側有髖骨1塊,大腿骨(股骨)1塊,膝蓋骨(髕骨)1塊,小腿骨(脛骨、腓骨)2塊和足骨(跗骨7塊,蹠骨5塊和趾骨14塊)26塊,共31塊。髖骨、骶骨和尾骨共同圍成骨盆。足部的跗骨、髖骨和足底的韌帶、肌腱共同構成了凸向上方的足弓。

顱骨

顱由23塊顱骨組成,其中腦顱8塊,麵顱15塊。此外有3對聽小骨在顳骨內。腦顱位後上方,略呈卵圓形,裏麵是顱腔,顱腔內是腦。麵位於前下方,形成麵部的基本輪廓,並參與構成眼眶、鼻腔和口腔。

(一)部分顱骨的形態

1.位於顱的前上方,是貝殼狀的扁骨,構成顱蓋和顱底的前部。其前下部內含有氣腔,為額竇。

2.蝶骨位於顱底中央,形狀像蝴蝶,由四部分組成。中央為蝶骨體,體內有一對空腔為蝶竇。自體伸出三對突起,前上方一對叫做蝶骨小翼,兩側的一對稱作蝶骨大翼,在體和大翼的結合處向下伸出一對翼突。

3.篩骨位於顱前窩的中央部,兩眶之間。前方觀呈“巾”字形,中間的水平板為篩板,板上有篩孔,分隔顱腔和鼻腔,正中矢狀位向下延伸的為垂直板,構成鼻中隔的上部,兩側為篩骨迷路,內有許多含氣的小腔稱篩竇,呈蜂窩狀。在篩骨迷路內側壁上有兩個卷曲的骨片,為上鼻甲和中鼻甲。

4.顳骨位於頂、枕、蝶三骨之間,形態不規則,參與構成顱底及顱腔的側壁。

5.上頜骨位於麵顱的中部。其中部稱體,內有含氣腔,為上頜竇;上頜骨體的上麵後份有眶下溝,此溝向前經眶下管通上頜骨體前麵的眶下孔,上頜骨體的內麵與下鼻甲圍成鼻淚管。

6.下頜骨呈馬蹄鐵形,借下頜關節連結於顳骨下頜窩,分一體支。

脊柱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1塊、尾骨1塊,由於骶骨有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接,能維持相當穩定,又由於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範圍雖小,但如全部一起活動,範圍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麵由椎體堆積而成,其前與胸腹內髒鄰近,不但保護髒器本身,而且同時保護至髒器的神經、血管,其間隻隔有一層較薄的疏鬆組織。椎體破壞時,在頸部,膿液可彙合於咽後,或沿頸部下降至鎖骨下窩,也可沿臂叢至腋窩;在胸部可沿肋間神經至胸壁,也可波及縱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膿腫,可流注至腹股溝下方,也可繞過股骨小轉子到臀部。

脊柱全貌脊柱的後麵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橫突及棘突組成。相到之間借韌帶聯係,其表麵僅覆蓋肌肉,比較接近體表,易於接觸。脊柱後部的病變易穿破皮膚。

在脊柱前、後兩麵之間為椎管,內藏脊髓,其周圍骨性結構包括椎體、椎弓、椎板,由於骨折或其他病變而侵入椎管時,馬上就會可引起脊髓壓迫症,甚至隻是小量出血及肉芽組織就可引起截癱。

肋骨與胸骨

人肋骨12對,左右對稱,後端與胸椎相關節,前端僅第1~7肋借軟骨與胸骨相連接,叫做真肋;第8~12肋叫做假肋,其中第8~10肋借肋軟骨與上一肋的軟骨相連,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遊離,又稱浮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