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肌肉係統(2 / 3)

2.咀嚼肌是運動顳下頜關節的肌,主要有顳肌和咬肌。顳肌呈扇形,從顳窩開始,向下彙合於下頜骨的冠突。咬肌呈長方形,從顴弓開始,到下頜角外麵結束。二肌收縮均可上提下頜骨,使牙咬合。

頸肌

頸肌分淺、深兩群。

1.淺群主要有胸鎖乳突肌和舌骨上、下肌群。

(1)胸鎖乳突肌:以兩個頭分別起自胸骨內側端,兩頭彙合後斜向後上,在乳突部位停止。一側收縮使頭歪向同側,麵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使頭後仰。

(2)舌骨上肌群:位於舌骨和下頜骨與顱底間。收縮時,下降下頜骨(張口),並可上提舌骨,協助吞咽。

(3)舌骨下肌群:位於頸前正中線兩側,包圍在喉、氣管、甲狀腺的前方,上肢肌按照順序,分別稱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狀肌和甲狀舌骨肌。收縮時,使舌骨和喉下降,當舌骨固定時,使喉和甲狀腺上升,以便與咽和發音相配合。

2.深群頸部深群肌主要有前、中、後斜角肌,它們都起自頸椎橫突,其中前、中斜角肌止於第1肋,並與第1肋圍成三角形的間隙,稱斜角肌間隙,鎖骨下動脈和臂叢由此進入腋窩。

四肢肌肉

四肢肌可分為上肢肌和下肢肌。

(1)上肢肌:上肢肌結構精細,運動靈巧,包括肩部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肩部肌分布於肩關節周圍,有保護和運動肩關節的作用。髖肌和大腿肌前群其中較重要的有三角肌。臂肌都是長肌,可分為前後兩群。前群為屈肌,有肱二頭肌、肱肌和喙肱肌;後群為伸肌,為肱三頭肌。前臂肌位於尺、橈骨的周圍,多為長棱形肌,可分為前、後兩群。前群為屈肌群;後群為伸肌群。手肌位於手掌。分為外側群、內側群和中間群。

(2)下肢肌:下肢肌可分為髖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髖肌起自軀幹骨和骨盆,覆蓋髖關節的四周,止於股骨。按其部位可分為兩群臀肌和大腿肌後群。髖內肌位於骨盆內,主要有髂腰肌、梨狀肌和閉孔內肌。髖外肌位於骨盆外,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閉孔外肌。大腿肌分為前、內、後三群,分別位於股部的前麵、內側麵和後麵。前群有股四頭肌和縫匠肌。內群位於大腿內側,有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等。後群包括外側的股二頭肌和內側的半腱肌、半膜肌。小腿肌可分為前、外、後三群。足肌可分為背肌與足底肌。

軀幹肌肉

軀幹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和腹肌等。

背肌可分為淺層和深層。淺層有斜方肌和背闊肌。深層的肌肉較多,主要有骶棘肌。

胸肌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和肋間肌。

膈位於胸、腹腔之間,是一扁平闊肌,呈穹窿形凸向胸腔,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助吸氣,舒張時助呼氣。

腹肌位於胸廓下部與骨盆上緣之間,參與腹壁的構成。可分為前外側群和後群。前外側群包括位於前正中線兩側的腹直肌和外側的三層扁闊肌,這三層闊肌由淺而深依次為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後群有腰方肌。

體育鍛煉對骨骼肌的影響

係統的體育鍛煉對骨骼肌形態結構的影響尤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肌肉體積增大

通過體育鍛煉或訓練,肌肉體積明顯增大。不同的運動項目對各部位肌肉的影響不同。肌肉體積的增大是因為肌纖維變粗。肌纖維增粗是由於肌纖維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化。如肌纖維內的肌原纖維增粗,肌球蛋白增加,收縮蛋白增多,同時,肌漿網發達,肌紅蛋白及營養物質都有所增加。

(二)肌纖維中線粒體數目增多、體積增大

線粒體是肌纖維的供能中心,是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器官。ATP主要是靠有氧代謝形成的,因此,耐力性項目的運動員通過訓練,肌纖維中線粒體有明顯增多增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