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動物外科實驗操作方法(3 / 3)

(3)頸部迷走神經、交感神經、減壓神經分離在頸部找到動脈鞘後,將頸總動脈附近的結締組織薄膜鑷住,並輕輕拉向外側使薄膜張開,即可見到薄膜上的數條神經,其中最白、最粗,位於頸總動脈外側的為迷走神經;呈淺灰色、稍細,位於頸總動脈內側的是交感神經;細如頭發,位於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之間的為減壓神經。將神經分離2~3cm長後,穿細線備用。

(4)頸外靜脈暴露頸部正中切口後,用手指從皮膚外將一側組織頂起,在胸鎖乳突肌外緣,即可見粗而明顯的頸外靜脈,分離3~4cm後,穿2根線備用。

4.氣管插管術在頸部切開、分離的基礎上,暴露氣管後,在氣管的中段,於兩軟骨環之間,做一“T”形切口,切口不宜大於氣管直徑的一半。用鑷子夾住“T”形切口的一角,將適當口徑的氣管插管向心端插入氣管內,用粗線紮緊。再將結紮線固定於“Y”形氣管插管分叉處,以免脫落。

5.頸總動脈插管術分離到頸總動脈3~4cm後,穿2根線繩備用;接著,從耳緣靜脈注射肝素(按1000U/kg體重)以防凝血;再選擇粗細合適的動脈插管,內充滿肝素並排盡氣泡後備用。開始結紮血管,先提起動脈下的一根絲線結紮動脈的遠心端,再用動脈夾將血管的近心端夾住,然後在緊靠頭端結紮線的稍下方,用小指輕輕托起動脈,並用眼科剪在動脈上做一45°的斜向切口,切口大小應小於管徑的一半。最後將準備好的血管插管由切口處向心端插入動脈內,用另一根絲線結紮固定插管的尖端,同時,將上述頭端的結紮線也固定在插管上,並將2組線係在一起,以免滑脫。

(二)兔、犬股部手術

現以兔為例,其基本步驟如下。

1.兔背位固定在手術台上,腹股溝部剪毛消毒。

2.用手指觸摸股動脈搏動,並辨明其走向,在該處做局部麻醉,並做方向一致長4~5cm 的切口,用止血鉗分離肌肉及深部筋膜,便暴露出腹三角區。股動脈、股靜脈、股神經即由此三角區通過。

3.用止血鉗輕輕地首先分出股神經,然後分離股動、靜脈間的結締組織,清楚地暴露股靜脈、股動脈,分別分離2~2.5cm長,穿細線備用。注意不要損傷股動脈分支。

4.股動脈插管術先對兔注射肝素,然後於股動脈的近心端用血管夾夾住,另一端用細線結紮,牽引此線在遠心端結紮處剪開血管並向心端插入準備好的動脈套針或塑料插管,結紮固定後備用。

第三節 術後處理

動物外科手術成功與否,不僅僅是指手術本身是否順利完成,良好的術後護理和術後各種情況的及時處理也是至關重要的。動物由於受手術的影響,使原來平衡的機體、功能狀態發生一係列的變化,飲食等功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術後處理是指手術後24h 對動物所進行的護理、監測和治療,也是保證手術動物的生命體征能夠平穩、安全地恢複到正常範圍的重要環節。

一、術後一般處理

(一)環境要求

術後立即將動物轉移至恢複區,在完全清醒後才可送回動物室。動物室的環境要求清潔、安靜、溫暖、光線柔和。在動物麻醉尚未清醒時,要注意保暖,室溫宜高些,可保持在25~30℃之間,低體溫休克是動物實驗後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實驗者往往隻注意手術本身和術後感染,卻往往忽略了術後環境溫度。

動物的墊料應柔軟、吸水、無塵粒、對皮膚無刺激,並應經常更換、消毒,以保持動物皮膚和被毛幹燥,防止手術部位的感染、化膿等。動物室的光線宜暗淡些,切忌強光照明,術後觀察時,動作宜輕,嚴禁大聲喧嘩或出現尖銳的撞擊聲。動物室的通風設備應運轉良好,以便及時排出動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及排泄物的異味。室內氨濃度不宜過高。

(二)飲食要求

術後動物未完全清醒時不給任何飲食,清醒後可以先喂水,然後給予食物。若消化道手術,要禁食3天並補液。術後動物食欲降低甚至喪失,應盡可能使動物恢複飲食,盡量飼喂高蛋白高能量飼料。有些暫時喪失了飲食功能的動物可用靜脈輸液或腹腔注射補液的方式補充一定的能量物質,以補充體力。但對於個體較小的大鼠、小鼠的脫水,當動物靜脈補液難以進行時,也可采用腹腔補液。

(三)創口護理要求

術後創口一般用紗布或繃帶固定,紗布或繃帶的內麵可塗適量敷料,有助於防止細菌感染。有引流管套管或瘺管要定時清潔。一般術後7~8天拆線,有感染可提前清創,更換紗布和繃帶,並詳細記錄。

(四)特殊處理

有些實驗需在術後做一些特殊處理,可根據研究設計方案進行。如果是器官移植實驗,受體動物術後要使用必要的免疫抑製劑,如在膀胱結石生成實驗研究中動物在術後飲水中要加1%乙二醇才能在膀胱的異物上形成草酸結石等。

(五)動物的處死

對於術後無需繼續觀察或收集資料的動物,以及實驗結束後不再使用的動物應當處死。處死方法有很多種,較人道的方法有二氧化碳窒息、麻醉藥物超量注射、頸椎脫臼及急性失血等。動物處死應遵循無痛苦或痛苦小、快速、安全、效果明顯和便於操作等原則。

(六)動物護理記錄

1.動物護理記錄是實驗研究原始文字材料的一部分,和X射線照片、病理切片、各種實驗描記圖等共同構成實驗記錄,最後集中歸為實驗檔案。實驗人員要及時、客觀、準確、真實、完整、簡明扼要的填寫。實驗記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麵。

(1)標準動物、飼料的資料、憑證;試劑、消耗物品、儀器設備購入或維修記錄。

(2)設施等動物實驗條件的實際運行狀態的記錄。

(3)完整、真實的實驗操作及結果。

2.具體的實驗記錄

(1)實驗計劃安排表。

(2)實驗或手術方案。

(3)動物健康檢查單或等級證明資料。

(4)動物體溫記錄。

(5)麻醉、手術、實驗操作及結果記錄。

(6)各種化驗或檢測原始報告裝貼單。

(7)屍體剖檢記錄。

(8)動物手術及實驗飼養環境的溫度、濕度、噪聲、落菌數記錄。

(9)動物實驗護理記錄。

所有的實驗記錄都要有記錄人及更改人的親筆簽名和簽名時間,並對此負責。

二、術後監測

1.體溫術後動物多處於低溫狀態。發生低溫的原因有二:一是麻醉藥物抑製體溫調節功能和降低了動物的基礎代謝率,使動物機體產熱減少;二是手術野暴露和冰涼液體的使用使動物機體散熱增加。低溫可導致動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肌收縮力量下降,組織利用氧的能力降低等。所以,術後應對動物體溫實行監測,加強動物機體的保暖。一般情況下,術後動物體溫較其正常體溫低1~2℃,屬於可耐受範圍。動物體溫監測方法分為中心體溫監測和皮膚表麵體溫監測。

2.呼吸動物的呼吸頻率及深度能大致反應呼吸係統功能狀態。使用呼吸監測儀可測量動物的潮氣量,潮氣量低於10ml/kg即表明通氣不良。

3.血壓和心電圖血壓和心電圖的監測均需要借助儀器完成,不是每一例手術都必須的。血壓的監測有利於評估循環係統功能狀態;心電圖的監測有利於心率失常的診斷。

三、術後並發症的預防和處理

按照國家標準嚴格控製動物飼養觀察室的環境條件,加強消毒防疫。要仔細觀察實驗動物術後有無並發症的異常表現,進行記錄。清潔級以上動物的實驗原則上不允許使用其他藥物,以防影響實驗結果。非屏障係統的實驗動物術後要加強衛生防疫,盡量不使用抗生素等藥物預防感染或治療,如果使用了藥物應詳細記錄。清潔級以上動物在實驗後如發現發熱、腹瀉、嘔吐或死亡等非正常表現時,應立即請獸醫檢查診斷,找出原因,處理病死動物,徹底消毒環境並重新進行該項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