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實驗動物疾病及控製(二)(2 / 3)

(四)病理變化

病理變化多表現為上呼吸道黏膜增厚,有大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呼吸上皮纖毛消失、杯狀細胞增多及鱗狀上皮化等。黏膜下腺體增生分泌亢進。氣管和支氣管腔中有膿性分泌物,管壁增厚有淋巴組織增生,嚴重者可呈袖套狀包圍支氣管。肺小血管周圍和肺泡壁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嗜酸粒細胞聚集,形成慢性間質性肺炎,肺實質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結節。

(五)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必須進行實驗室檢查。常用的實驗室檢查為免疫熒光、支原體分離培養及血清學檢查。

(六)預防與控製

加強日常管理與衛生防疫。避免誘發因素。一旦檢出患病鼠,須淘汰病鼠群,並通過嚴格的檢測和屏障飼養,建立和維持無支原體的動物種群。

(七)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幹擾實驗結果,影響實驗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二、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nosis)亦稱細螺旋體病,是一種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傳染病。鉤端螺旋體是一種微細的螺旋狀細菌。本菌為需氧菌。鉤端螺旋體的動物宿主非常廣泛,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都可感染。其中齧齒目的鼠類是最重要的宿主,鼠類是本病自然疫源的主體。

(一)病原學

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e)螺旋菌體纖細,長5~15μm,寬0.1~0.2μm。具有細密而規則的螺旋,其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無鞭毛,沿著長軸旋轉而運動。可以人工培養。該菌對熱較敏感,50℃、10min即可將其殺死,但對低溫抵抗力較強。對青黴素、金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敏感。

由於鉤端螺旋體抗原成分不同,可將它分為許多血清型,其中以黃疸出血型、流感傷寒型較為常見。

(二)流行病學

鉤端螺旋體分布廣泛,幾乎遍布全世界。我國各省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許多動物均可感染本菌,多發於幼齡動物,鼠類是鉤端螺旋體的天然宿主。病原體主要通過損傷的皮膚、眼、鼻和消化道等途徑感染。

(三)臨床症狀

大白鼠感染後,一般不發生臨床症狀。但某些試驗操作或服用某些藥物,可激發隱性感染動物出現症狀。鉤端螺旋體所致疾病的臨床症狀主要為:發熱、貧血、黃疸、出血、血紅蛋白尿,以及黏膜和皮膚壞死。犬的鉤端螺旋體病可以是最急性出血型,或是亞急性黃疸型。前者的症狀是發病突然,精神高度抑鬱,出現高熱,臨死前體溫下降。常有鼻出血,皮膚有出血點,嚴重的結膜炎。亞急性型,開始可以是急性的,但發熱較輕,出現黃疸、嘔吐,常有血性腹瀉,尿中有白蛋白和管型。

(四)病理變化

鉤端螺旋體能產生毒素,作用肝和腎引起細胞變性和壞死,亦作用於毛細血管引起出血。屍檢,可見皮膚黃疸和出血點。肝腫大充血,腎腫大,有散在出血點。肺出血較為特殊,呈翼狀斑塊,界限明顯,大小不一,中央呈深紅色,外緣為淡紅色,狀如蝴蝶翅,故有蝴蝶肺之稱。

光鏡下,肝細胞濁腫,脂肪變和點狀壞死,門脈區有淋巴細胞浸潤。毛細膽管有時可見淤膽。腎小管上皮細胞濁腫或壞死,管腔內有細胞管型。腎間質充血和淋巴細胞浸潤。

(五)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病理變化及流行病學資料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經微生物學檢查。微生物學檢查的方法有:製片鏡檢、分離培養、動物接種、血清學試驗。

(六)預防和控製

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要根除感染鼠群中的病原。防止野鼠進入室內。在繁殖生產單位,應建立無菌動物或引進SPF動物,培養新的群體,對飼養房、設備進行經常性消毒,飲水、飼料要防止汙染。購置健康動物時要進行檢疫。治療一般用青黴素等抗生素口服或肌內注射。

(七)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導致實驗中斷,幹擾實驗的正常進行。

三、真菌病

真菌病(mycosis)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一般病程較慢、散發,病理變化缺少特征性。病原真菌根據其侵襲部位及發病的條件可分為淺部真菌、深部真菌和條件致病真菌三大類。淺部真菌隻侵害皮膚、毛發和甲,而不侵及較深組織,常見的有石膏樣毛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和羊毛狀小孢子菌等。深部真菌是指累及內髒器官及其他深部組織的真菌,常見的有新生隱球菌、莢膜組織胞漿菌、粗球孢子菌等。條件致病菌,在平時為無害菌,但當宿主在機體免疫力降低時,才能成為其病因,常見的有白色念珠菌、煙曲黴菌、黃曲黴菌、毛黴菌、根黴菌和犁頭黴菌等。病原真菌大多為人獸共患病病原菌,對人和實驗動物危害較大,而且影響實驗研究的準確性。以下對常見的皮膚真菌病進行介紹。

(一)病原學

皮膚真菌(Dermatophyte)可分為3個菌屬,即表皮癬菌屬(Epidermophyton)、小孢子菌屬(Microsporum)和毛癬菌屬(Trichophyton)。真菌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2~28℃,對高溫抵抗力弱,60~70℃短時間內即可殺死。甲醛蒸氣可殺滅。大鼠、小鼠、豚鼠和兔主要感染毛癬菌和小孢子菌,貓和犬感染小孢子菌。

(二)流行病學

主要為接觸傳播,另外,動物體外寄生蟲也可傳播此病菌。

(三)臨床症狀

動物感染後皮膚呈圓形或不規則形被毛脫落,多見於頭頸部、背部,身體其他各處也可見到。脫毛處有紅斑和鱗屑。

(四)病理變化

病變可由真皮深層波及到皮下脂肪組織。有時形成明顯的膿瘡和灰黃色硬痂,也可伴繼發性感染。

(五)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鏡檢和真菌培養可做出診斷。例如:從病變處取被毛和鱗屑,用10%KOH處理後鏡檢,可見許多關節孢子,呈石垣狀附著在被毛上,在鱗屑中可見有隔菌絲。

(六)預防和控製

保持動物室內幹燥、清潔,及時清除汙染或發黴墊料和墊草,室內定期消毒,並定期抽檢動物,發現感染動物後,一般須淘汰全部動物。對所有用具和房間徹底熏蒸消毒。飼養人員和實驗人員在與可疑感染真菌的實驗動物接觸時,應穿戴工作衣帽、口罩和手套,以防感染。

(七)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幹擾實驗的正常進行。

第五節 實驗動物寄生蟲病

實驗動物寄生蟲病種類很多,實驗動物感染寄生蟲後不僅蟲體對動物機體造成一定的損害,而且動物機體也對蟲體產生反應,使動物機體的生理、生化及免疫學指標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實驗結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①掠奪宿主的營養;②騷擾宿主;③對宿主機體產生機械性損傷;④對宿主產生毒性作用;⑤對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係統產生影響。而且寄生蟲感染無明顯的季節性,主要隨飼養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差、擁擠、潮濕、通風不良等均可使其感染率上升。飼養管理和衛生防疫工作加強,感染率則明顯下降,甚至消失。在實驗動物飼養過程中,寄生蟲感染通常是評價實驗動物飼養管理的衛生指標之一。寄生部位有體內、體外、血液和細胞內等。從寄生蟲的分類學角度可分為:原蟲病、蠕蟲病和體外寄生蟲(節肢動物)感染。本節主要介紹對實驗動物影響最大的幾種寄生蟲疾病。

一、球蟲病

球蟲病(coccidiosis)是動物感染球蟲而發生的一種寄生蟲病。兔、小鼠、豚鼠和猴對球蟲較易感。人可感染等孢子球蟲。球蟲對雞、兔的危害最嚴重。

(一)病原學

球蟲卵囊呈橢圓形、圓形,大小為(14~16)×(11~24)μm,孢子化卵囊含4個卵圓形孢子囊,每個孢予囊含2個子孢子,孢子化時間約為3天。

(二)流行病學

各種家兔對球蟲都易感性,3個月齡家兔最易感,且死亡率高。感染途徑多是通過飼料和飲水,仔兔在哺乳時吃到乳房上沾汙的球蟲卵囊而感染。此外,飼養員、工具、野鼠、蒼蠅也可機械地搬運球蟲卵囊而傳播球蟲病。一般在多雨季節流行。

(三)臨床症狀

兔球蟲病分為腸型、肝型和混合型3種。混合型在臨床最為常見,表現為病初食欲減退、絕食、精神沉鬱、伏臥不動、生長發育停滯,眼、鼻分泌物增多,體溫略高、貧血、下痢、尿頻,腹圍增大。腸型主要表現為突然側身倒下、四肢抽搐、頭向後仰、腹瀉,甚至死亡。肝型症狀與腸型相同,但無腸型嚴重,表現為腹水增多、黃疸、消瘦、黏膜蒼白等。

(四)病理變化

隨兔的年齡、體質及球蟲的種類、寄生部位、感染程度以及病程的長短而表現多種多樣。一般幼兔較成年兔嚴重。

腸型主要表現為腸炎,小腸內充滿氣體和大量黏液,腸上皮有許多小的白色結節和小的化膿性壞死灶。結節內含有大量的球蟲卵囊。

肝型表現為肝髒腫大,肝表麵可見到粟粒大的白色結節,不隆起,結節做壓片鏡檢可見大量球蟲卵囊,腹水,膽囊腫大,輸膽管擴張,壁增厚,管腔內積球蟲卵囊和壞死的上皮細胞。

混合型出現上述肝、腸2種病變,但較嚴重。

(五)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剖檢及糞檢蟲卵結果進行診斷。

(六)預防與控製

飼料、飲水,籠具,環境要保持清潔,定期消毒。成年兔與幼兔分開飼養,減少感染機會。定期抽樣檢查,發現球蟲病可選用磺胺藥治療。

(七)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動物患病後死亡率高,從而幹擾實驗的正常進行。

二、弓形蟲病

弓形蟲病是由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種世界性分布的人獸共患病。主要特征是引起胎仔流產、死胎和胎仔畸形。弓形蟲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消化道感染,垂直傳播也存在,人和動物大多呈隱性感染。

(一)病原學

弓形蟲蟲體呈弓形,屬真球蟲目,肉孢子蟲科,弓形蟲亞科,弓形蟲屬。

(二)流行病學

傳染源主要是患病動物和帶蟲動物,人、實驗動物及其他畜禽對弓形蟲都有易感性。實驗動物中以小鼠、地鼠最敏感,豚鼠、兔也能人工感染。此病主要經口、胎盤、皮膚、黏膜感染。感染弓形蟲的母體通過胎盤傳染給後代。貓是它的終末宿主,秋冬季易發。

(三)臨床症狀及病理變化

弓形蟲感染後常不引起臨床症狀。人感染後多數為隱性感染。動物感染弓形蟲後,少數有被毛鬆亂、淋巴結腫大、出現死產或死胎現象。主要病變是在腸道、眼、心、腦、肺、肌肉、肝、脾等器官,形成肉芽腫性炎症和壞死。

(四)診斷

根據病原學特征和血清學檢查進行診斷。

(五)預防與控製

防止實驗動物的飼料、飲水被貓糞汙染,消滅野鼠。為避免人感染,接觸實驗動物後要清洗消毒,兒童、孕婦不要與貓接觸。治療可用磺胺類藥物和抗菌增效劑聯合應用。

(六)對實驗研究的幹擾

弓形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病,即幹擾實驗結果,影響動物實驗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又威脅動物實驗人員的健康。